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人徐盛持及其作品,值得欣赏!
转载
方璜于 2024/12/03 08:56:2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7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徐盛持,字载之,号梦笙,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徐曰言之孙,奉新县建康乡(今干洲镇冈前)六溪村人。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登林召棠榜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第。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1“道光三年癸未林召棠榜”进士第49页载:“徐盛持,字载之,一字再生,号梦笙,曰言孙。由咸安宫教习登第,归部铨选。回籍十年,未尝撤皋比座。吉安知府铭聘为白鹭洲山长。嗣应岳藩宪之聘,主讲友教书院,门下多知名士,登鼎甲、入词林、历显官者甚众。截取选授广西修仁县知县。县故傜僮杂处,地瘠民刁,盛持甫下车,编查保甲,自备资斧,毫不扰民。编《训俗歌》,妇孺讽诵,浇风一变。再任平乐县,有敬修书院久废,盛持捐廉修复,公余督课,士习以端。有绅梁某与民争山,案经前任未决。盛持详勘,断山归民。梁恨捏控撤任,后上廉其实,调署北流,兼理博白,题补临桂,充道光丁酉、己亥科同考官,升龙州同知,未到任而卒。著有《建陵训俗歌》二卷行世,《寸草轩诗存》四卷藏于家。”由上可知,徐盛持祖父徐曰言系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父亲不详,可见他生于书香之家。他中举后,在京城咸安宫学任教习。道光三年(1823),他考取林召棠榜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在吏部铨选时,因一时无适当职位,他不愿意长时间在京城候补,便回到了奉新任教,这一教便是十年,从未离开过讲坛。道光十三年(1833),徐盛持被吉安府知府铭某聘为白鹭洲书院山长。白鹭洲书院由南宋吉州知军江万里创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或友教书院)齐名,合称江西古代四大书院。徐盛持出任白鹭洲书院山长期间,常偕师生登山宴集吟诗,有《席间分韵得来字次山谷韵》、《螺墩偕同人宴集》二首记游诗传世。后来,又应江西布政使(藩宪)岳某之聘,到省会南昌友教书院任主讲。友教书院又名友教堂、澹台祠书院,位于南昌永和门附近。南宋绍兴间,洪州地方官钟薄发现了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墓,并为之修澹台祠。转运副使程大昌于墓前创友教堂,取“子羽南来友教于豫章”之意,更名友教书院。徐盛持任主讲期间,教学业绩十分显著,其门下弟子中进士、入翰林、任显宦者甚众。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徐盛持选授广西平乐府修仁县知县,是中进士后首次出仕。修仁县南齐时名建陵县,唐长庆元年(821),因境内有修仁山,故更名修仁县。该县“瑶壮杂处,地瘠民刁”,显然是一个很难治理的地方。徐盛持到任以后,为了改变修仁县的社会风气,他自备资斧,深入民间调研,了解百姓疾苦,建立保甲制度,为百姓排忧解难,没有增加百姓任何负担,深受各地百姓欢迎。他亲自编写了《建陵训俗歌》,让妇女儿童诵读吟唱,修仁县的浇风薄俗为之一变。徐盛持调任广西平乐府平乐县知县,平乐县原有一所敬修书院,由于经费紧缺等原因,已经废弃很久了,当地读书人的士气文风也越来越差。平乐县是平乐府治所在地,是一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士气文风关乎一府之兴衰。徐盛持深知书院之重,乃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复了敬修书院,平乐士子于是才有了读书肄业之所。徐盛持公务之余,经常到书院督课训示,士子读书态度渐趋端正,崇文重教之风渐趋浓厚。平乐县有一位姓梁的缙绅与百姓争夺山林,官司打到县衙,前任知县尚未审判就离任了。徐盛持接任后,经实地详勘地界,最后将争议地片判给了百姓。梁某怀恨在心,向知府诬告徐盛持徇私枉判,要求撤销他的职务。经知府调查后,认为徐盛持并未徇私枉判,考虑到对方背景很硬,为便于开展工作,只是将他调任北流县知县,兼任博白县知县,后又题补临桂县知县,其间还出任过道光丁酉(1837)、己亥(1839)两科乡试同考官,所任之地深受士庶爱戴。最后,徐盛持因考核优等,被擢升广西龙州府同知(正五品),尚未到任而病逝于途中。这便是徐盛持从教、从政之一生。著有《建陵训俗歌》二卷行世,《寸草轩诗存》四卷藏于家。徐盛持虽辑有《寸草轩诗存》四卷藏于家,可惜并未刊行传世,故传世作品极少。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131第20页收录了徐盛持出任白鹭洲书院山长时,所作《席间分韵得来字次山谷韵》长诗,诗前有小序云:“九日偕龚沤舸、郭小岩,门人范生问庭、萧生含素、唐生云溪、王生清如游青原山登高。”其诗云:“平生抱山癖,人事撄氛埃。名山多负负,到处空复回。登高访青原,盘纡白云隈。冈峦互扃钥,深入豁然开。巍巍净居寺,殿阁森良材。佛家亦兴废,今昔良可哀。蹑屐遍探幽,言寻山水涯。嵚崎磊落石,飞云绝梯阶。亭台半倾圮,结构无文榱。泠泠曲涧泉,清不受尘埋。听泉待月桥,道心生秭垓。天工胜人为,此理岂疑猜。我闻王姚江,讲学辨根荄。聚徒居此山,岁举春秋杯。书声振林谷,相得遗形骸。千载杳难期,五贤祠已摧。吾道竟何如,后学谁追陪。讲堂不可再,俗僧徒掀豗。吊古感苍茫,猿鸟声清哇。人杰地乃传,我今七贤偕。重阳无风雨,欢携酒榼来。扪萝意延伫,日暮舆夫催。何时买山隐,归路重徘徊。”此诗是一首长篇古风,记述了山长徐盛持于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与同事龚沤舸、郭小岩和门生范问庭、萧含素、唐云溪、王清如七人至青原山登高赏景之情景,全诗用黄庭坚诗韵,一韵到底。开篇四句写自己平生有好游山之癖,然因人事纷繁,多难如愿。第二个四句从大处着笔,写登山时所见“盘纡白云隈”、“冈峦互扃钥”之景。第三个四句写青原山净居寺建筑之“巍巍”和殿阁之“森良”,哀叹佛寺今昔之兴废。第四、第五、第六个四句写游山所见所感。第七、第八个四句写王阳明在此聚徒讲学和阳明书院当年“书声振林谷”之盛。第九、第十个四句联想到自己的事业,叹“讲堂不再”之痛,抒吊古伤今之情。最后从忧转喜,喜的是“我今七贤偕”,将来也许能够因“人杰”而“地传”;重阳宴饮之后,想起自己的爱山之癖,希望能买山归隐,可机会何时才会有呢?归途中又陷入了沉思。全诗按时间先后顺序叙写登山之景,情感随景物变化而迭宕起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徐盛持传世的诗歌作品还有在吉安出任白鹭洲书院山长时所作的《螺墩偕同人宴集》七律两首,其一云:“重向螺墩载酒过,桃花人面复如何。琵琶声咽潇潇雨,环佩魂消瑟瑟波。天亦有情容客到,人能无恨得春多。逢场作戏寻常事,肯为簪缨易薜萝。”螺墩应是吉安城赣江中的一处小洲,是吉安的一处景点,上有酒楼。作者曾游此处,故首联开篇有“重向”之说。登上螺墩,桃花正开,但不知上次见过的人还在不?二联写上得楼来,但闻“琵琶声咽”“环佩魂消”,酒楼还是旧时光景。三联写诗人主观感受,是天赐机缘让自己再次登楼宴集,如果“人能无恨”,美好的春景自然会让人心情愉悦。尾联写人生如逢场作戏,宴集亦系寻常应酬,岂能为“簪缨”(名利)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趣?其二云:“几度看花泛画船,三村毕竟负花缘。旧时桃李犹能笑,此会裙钗亦是仙。山色微开新雨后,波光缓趁晚风前。城楼鼓角声声彻,回首江城起暮烟。”首联写自己虽然曾经数度驾着小船到赣江上看花,但毕竟因教务繁忙而错过了花期。二联写虽见江岸桃李仍在开放,但毕竟不是盛开之期;同游之人虽有女子,但普通裙钗也就算是仙女了。三联写雨后“山色微开”和风前“波光缓趁”之景。尾联写回程时,闻“城楼鼓角”,见“江城暮烟”。通览全诗,有淡淡喜悦,似亦有些许遗憾,恰是作者此时的真情流露。徐盛持离开北流(陵城),调任临桂知县时,有诗留别城陵士民。钟家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中收录了徐盛持《调任临桂留别陵城士民》诗云:“江头舸舰正喧哗,惊雁分投两岸霞。谁识轻舟只载石,可怜宦海即为家。印山送我青三面,圭水留人绿一涯。自笑虚求勾漏令,依然无计觅丹砂。雨旸时若庆尧天,两岁都逢大有年。丹荔湾前千亩玉,绿杨村满万家烟。催科自愧阳城拙,赠策应争祖逖先。寄语输将须踊跃,急公惟望我民贤。”首联写作者在江头向陵城士民告别的喧哗场面,“惊雁分投”表明作者亦无离开的心理准备,表达对陵城百姓的依恋。二联用“谁识”“可怜”二句表明人在仕途,身不由己之无奈。三联写自己离别时之主观感受:“印山送我”、“圭水留人”以拟人手法写诗人并不愿意离开。四联写自己原想隐于勾漏山以终老,现在看来有多么可笑。五联、六联写任职两年来北流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之情景。七联以“阳城拙”之典写自己不会做官,不善催科;以“赠策”之典写自己对百姓的临别赠言。尾联写临别赠言的内容:希望百姓踊跃输将,早完国课。走都走了,还不忘交待要“踊跃输将”,真是个称职的好官!徐盛持传世诗作不多,两首古风,两首近体,写景也好,抒情也罢,每一首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绝无无病呻吟之态,值得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