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为深入开展新型警力护校园活动,加强校园反诈防骗宣传力度,提高在校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的识别和防范能力。9月16日,奉新县公安局会埠派出所联合会埠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反诈进校园”主题活动,为在校学生带来一堂生动形象的反诈小课堂。
“抖音刷赞兼职赚取零花钱,你要参与吗?”“网上解除游戏时间限制,真的存在吗?”“同学在QQ、微信上向你借钱,是真还是假?”
课堂上,会埠派出所民警一连串的反诈小问题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紧接着民警围绕着“扫二维码领取皮肤”、“高价收购游戏账号”、“刷单返利”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并通过播放反诈警示教育短片等方式向同学们详细讲解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提醒大家不透露个人信息、不轻信他人、不贪图小利、不轻易转账,切实提高学生防范诈骗的意识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
活动中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切实增强了同学们识骗、防骗和拒骗的能力,大家纷纷表示将会把“不信不听不转账”牢记于心。
某地居民王某(12岁),在”扩列群“看到有人声称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要随机抽取幸运网友发放福利。随后发布消息的人主动添加王某为好友,称他就是今天的幸运网友,王某随后添加了骗子的微信,骗子称本活动是十倍返现的福利活动,只要给他的微信中转账资金,他就为给他庆生的网友返回10倍的钱款作为福利回馈。王某起初并不相信,随后骗子拿出了准备好的曾经的返款截图以及自己余额内大笔资金的截图,王某遂对此事信以为真,并将888元通过微信转给了骗子,结果钱款石沉大海,返款杳无音讯。
某地居民孙某(9岁),在手机上玩《和平精英》游戏时,有人在公共频道声称能够免费赠送游戏皮肤,随后孙某便添加了骗子的微信好友,并加入一个微信群。入群后,骗子称需要将微信余额内的钱款全部以红包的形式发送到群内,已完成”卡红包“的任务才能领取游戏皮肤。孙某按照骗子要求,将微信内的钱款全部以红包的形式发送到群内后,骗子便将红包全部领取,并称这些钱将作为保证金,如果想领取皮肤,需要扫描二维码,随后孙某在骗子的诱导下,使用其母亲的手机,又分多次通过扫描骗子发送来的二维码进行了付款操作,共计被骗5万余元。
某地居民赵某(15岁),在手机上玩某网络游戏时,看到聊天频道内有人发布低价出售游戏金币及装备的广告,随后赵某按照广告的内容,主动添加了骗子的QQ号,在谈拢价格后,骗子给赵某发送过来一个交易平台(木马平台)的链接,让赵某在该平台内进行付款操作。付款时,赵某在该平台上输入了银行卡号及短信验证码,随后骗子使用获取的信息,盗刷被害人父母银行卡内余额4万余元。
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生多起未成年人为主要犯罪人,通过在网上学习诈骗手法,或者在成年人的怂恿、指挥下,依托网络聊天工具、交友平台等实施诈骗或为诈骗分子提供帮助的案件。因此,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关注孩子的动态,远离电信网络诈骗。
近期,我市龙沙区、依安县等地发生多起未成年人,为了获取一天几十元的租金,将自己使用的微信号、微信群、QQ号、QQ群,出租、出售给在网上结识的人员,这些人员多数是将租赁和购买来的微信号、QQ号,用于发送诈骗引流广告或直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这些出租、出售通信工具的未成年人也就成为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
近期,我市龙江县等地发现多起未成年使用自己的身份证,批量办理手机卡、银行卡后,通过网络进行出售,获取几百元至一千元不等的收益。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中,发现此类销售的手机卡、银行卡多被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寻线追踪往往找到的是办理这些手机卡及银行卡的未成年人,直接成为了诈骗分子的帮凶。
(一)家长朋友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诉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卡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
(二)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中的人和事,不要将自己和家人的真实信息轻易告诉他人,更不要散布在网上;
(三)要告诉孩子无论在任何网络行为中,只要是涉及到钱款,一定要谨慎,先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的三不原则,及时和父母、家人沟通,并且要注意留存聊天记录;
(四)要告诉孩子接收到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先不要相信,不要盲目行事,及时与家人沟通商量或和家人一起到有关部门查询事情真伪;收到的陌生邮件、链接不要打开、二维码不要随意扫描;
(五)要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各类的中奖信息,也不要轻易私下购买游戏装备和领取免费物品,此类行为多包含诈骗内容;在网上商城进行购物时,一定要先征得家长的同意,家长一定要妥善保管付款密码,尽量不让孩子掌管付款密码。
(六)提醒孩子一旦觉得网上的内容有问题或感到迷惑,要及时向家人或老师求助;家长可以适当告诉孩子一些未成年人被诈骗的案例,提醒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警惕坏人坏事。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