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清代乾隆年间有一著名诗人是奉新人,一起来欣赏他的几首诗...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著名诗人是奉新人,一起来欣赏他的几首诗...
转载
方璜于 2023/10/22 08:36:2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216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著名诗人是奉新人,一起来欣赏他的几首诗...
显示
帅家相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清曾燠所辑《国朝江右八家诗》推帅诗为第一家,计选诗73首。评曰:“与从父念祖有大小帅之目。所著《三十乘书楼诗集》,诗格一祖少陵,沉着处颇不减。”他学诗以杜甫为宗,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而意在得其精髓。他的诗“诸体取裁丰赡”,“出入风骚,尤长于七言,才调鲜华,涉笔浑浑入古”。他一生早年周游四方,后出为地方官,出塞入边,走了很多地方,故诗中常借山川风物以抒发激昂慷慨之情。礼部尚书曹秀先《帅卓山先生传》中说:“先生……积学深思,融贯经史,工古文词,尤邃于诗。少时意气自豪,尝泛东湖,登滕王阁,游匡庐、白鹿诸胜;客金陵、淮扬转武林,寄居西子湖间,走楚汉凭黄鹤楼,放舟赤壁,均留题咏以志名迹。及宦京师,所作诗古文极为临川李穆堂绂、桐城方灵皋苞所倾仰,引为忘年交;时与张文敏照、马南垞位、杭堇浦世骏、沙集生宗义诸名流更唱迭和。”(帅家相画像)
他的诗集名《卓山诗集》,又名《三十乘书楼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并有简单介绍:“《卓山诗集》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国朝帅家相撰。家相字伯子,奉新人。乾隆丁巳进士,官至浔州府知府。是集又名《三十乘书楼集》,中多改窜之处,盖犹其自订之原本也。”《卓山诗集》有三序,其一为山阴何晫所题,何晫曾为帅家相叔父帅念祖《树人堂诗》作序,为《多博吟》题跋,因此,对他们叔侄俩的诗名高低是了然于心的。何晫在序一中说:“方伯兰皋同小阮卓山两先生,则先后陟身词馆,尤早以诗文驰名当世;而周宫保力堂之序《卓山诗集》,故有‘兰皋诗名少愧兄子卓山’之誉,然则卓山之诗较兰皋方伯抑少胜欤!己巳岁,余需次南河,卓山以铨衡出刺广德,道经袁浦,予夙耳其名,介侄孙副使煟而纳交焉。卓山相见欢,旋出自注《三十乘书楼诗集》问序于余。余拙于诗,顾严于论诗,以为世之风从波靡者,皆无与诗人之事,故余虽不能诗,而一时之能诗者之诗终无以使余之心折焉,独心折于卓山之诗,则以卓山之诗诸体取裁丰赡,出入风骚,尤长于七言,才调鲜华,涉笔浑浑入古,而不必借径于中晚,以洗涤其尘蒙之气,要与今之规模初盛者区以别矣。此余所以心折于卓山而叹帅氏之多贤才也。”由此可知,何晫认为帅家相的诗名比叔父帅念祖“少胜”,“一时之能诗者之诗,终无以使余之心折焉,独心折于卓山之诗”,原因是:“卓山之诗诸体取裁丰赡,出入风骚,尤长于七言,才调鲜华,涉笔浑浑入古,而不必借径于中晚,以洗涤其尘蒙之气,要与今之规模初盛者区以别矣。”其二为周学健序。周学健(1693-1784),字勿逸,号力堂,江西省新建县人。雍正元年(1723)以易经中式第一名举人和殿试二甲第六名进士。累官浙闽总督、福建巡抚,兼刑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等职。著有《治河方略》》、《力堂集》等。周序先交待了帅家相与其弟周学伋在京以诗交往的情况:“农曹帅君卓山,为余友秦藩兰皋之兄子。偕余弟学伋贡礼部,以论诗相得欢交甚善。卓山既成进士入词馆,诗日有声。闻余弟计偕复至,喜怀所作,亟往伺之。比一见,疾相持且呼且跃,闻者耳惊。徐探怀中诗出共读,又喜且大笑也。余弟性木强,不偕俗,来京师杜门不接一客,或礼先之,辄称病不即答,间以诗问者亦不应,群目为怪。独卓山乐与处,余弟亦独喜卓山可与处,谓真能诗者,吾友也,可以言诗。”周学健说其弟周学伋“性木强,不偕俗,来京师杜门不接一客”,“独卓山乐与处,余弟亦独喜卓山可与处”。能与帅家相交往的人定然亦非庸俗之辈。周学伋(1702-1777),清乾隆七年(1742)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福建乡试同考官、武英殿供奉协办、日讲起居注官等职。两人之所以如此相得,都是因为“诗缘”。从一侧面反映了帅家相年轻时对学诗的用情之深。第二段再谈到二人在诗歌理论方面的探讨情况:“卓山之于诗也,一以杜为宗。余弟则谓学杜者得其性情所在,各当其时遇所触言之,而有关于伦理性命之故,不必杜而无非杜也,抑其波澜意度之所出,则不可不论。卓山以为然,则益肆力于杜。方其性之所遇,一有所得,则舒简作毫,小书或大字,杂置诸箧,时拉余弟检视,榷其善否,凡所善者,录于帙。计余弟在京六阅月,不与卓山相见及相见不语诗者,率月无一二日,盖卓山惟余弟之言是从,而余弟亦惟读卓山诗,则不知手足之舞而津津有味,其言之也。余弟既还,卓山时若有失。”这一段续写二人因诗结缘之后,在京六个月具体的交往情况,两人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切磋琢磨,交流作诗心得。交情日深,以致于分别时“卓山时若有失”。第三段写自己与帅念祖的交往情况,为赞扬帅家相的诗名超过其叔父作铺垫:“岁之三月,谒归,将道陕省其仲父兰皋,而质以诗,属余为序之。余与兰皋交二十二年矣,中间聚处相得,不异余弟与卓山,而余愧不能诗。即兰皋故有诗名,亦似少愧其兄子。积至今余发且白,尚无可道者。窃用自咎,故于叙卓山诗而深今昔之感。幸卓山其以为鉴,勿重蹈余之追咎,且示余弟尚毋方人,以速自励也。”在赞扬帅家相的同时,感叹自己“余发且白,尚无可道者”,勉励卓山和“余弟”“以速自励”。序三为帅家相门生黔县汪士通所撰,他在序中也谈到与前二序同样的感觉:“明年冬,余至广德,师以平日所为《三十乘书楼诗》示余,受而读之,风格高古,气韵沉雄,瓣香应在工部,视方伯之诗,殆有过之无不及已。”除以上三序外,还有钱塘徐炜题《三十乘书楼诗集》诗:“秋雨滴空窗,冷风向四壁。惆怅不成吟,何以慰今夕?朅来美人子,手示诗一册。开卷读未已,顿觉情意适。如观大海水,波浪几千尺。如观华顶云,霞光灿五色。忽作骤马奔,壮夫莫能扼。忽作神龙舞,隐见不可测。八门叠出奇,一气无终极。直欲超汉魏,不蹈西江格。大雅焕清时,后学宜矜式。我虽未读书,雅意事笔墨。廿年走湖海,曾入骚入席。斯道叹沦亡,谁能振其翼?今知一脉存,所藉千钧力。薰香三复之,挑灯未肯释。爰题数百字,请君为指摘。”全诗对帅家相的《三十乘书楼诗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帅家相表现出十分的钦佩和景仰。其实,《卓山诗集》之所以能够成集出版是颇有原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家相在广西浔州府官署时,其子帅焕(1731-1812)因就刊刻属邑《桂平县志》完功的方便,请求将其父的集子付印,家相说:“古来有著述之人,总是把他们的著作‘藏诸名山,传之其人’,你为何如此急于求成以自炫呢?”帅焕再三请求,他又说:“我一日不死,则一日不刻!”因此,诗稿在他生前始终没有出版。到嘉庆二年(1797),帅家相已去世20多年了,他的儿子帅焕年将70,已是风烛残年,才下决心把《三十乘书楼集》刻印出来。帅焕在跋文中说:“虽前御纂《四库全书》曾蒙采入,而尚未有刊本行世。焕年且七十,风烛是防,其抄稿两弟(燧、照)处固各有所存,先大人精神自是千古,然焕之责庸可谢乎?于是将外父舒慕庭先生赠妇之田售为刻具,而诸君子并踊跃襄助之,集始得竣。呜呼,此又焕之所感佩不忘者也。”帅焕出版的是嘉庆二年(1797)家刊本16卷,可惜咸丰五年(1855)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光绪八年(1882),新建茂才胡朋在南昌书摊上购得《卓山诗集》抄本12卷,这正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西巡抚采进本,即12卷本。帅之宪便据此于光绪十一年(1885)重刊,这便是现在传下来的本子。帅焕在《卓山诗集》跋中还说:“先大夫手泽之遗,惟诗最富,凡天地古今之大,名物象数之繁,有所感触,一于诗形之。盖其总角时即解吟咏,殆性之乎于斯者也。弱冠登贤书,橐饘走吴、越、齐、豫、燕、秦、楚、粤间,山川风俗,寄兴弥多。”将这段话和他的作品结合起来理解,可以说明如下几个问题:1、由于帅家相走的地方众多,视野宽阔,见识广博,诗的题材丰富。2、他的诗歌创作是从实际出发的,一有感触,便寄之于诗。3、他的诗多数是赞美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描写各地人情风俗的。下面我们仅从他最具代表性的赞美祖国壮丽山川和感怀名胜古迹的诗中进行分析评价。他的这类诗篇都写得豪情奔放,气象雄浑。如《登大别山》:“岷嶓北折走鸿溶,控制东南第一峰。江汉波澜安指顾,荆襄云物在心胸。楚王旧殿蘼芜合,神禹新祠橘柚重。我最徘徊湘郢地,夕阳渔父对归筇。”这诗一开头便有雷霆万钧之势,一方面是“走鸿溶”,另一方面是“控制”,显示了东南第一峰的气魄。登高一望,江汉波澜、荆襄云物,如在指顾之间,心胸之内就连“楚王台殿”、“禹庙新祠”都历历在目,大别山之雄伟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二句总起,中间两联形象描绘;三、四句概括地写,五、六句写典型事物;最后归结到“我最徘徊”,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诗人在描绘祖国壮丽山川的篇章里,又往往融化着明显的、浓厚的抒情笔调。如《天门山》诗:“建标吴楚划,东指六朝烟。客至多怀古,舟行忽在天。江流疲战伐,山色丽诗篇。为问孤帆影,何时驻日边?”此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写景与怀古、自许之情揉合在一起。寄寓殊深,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六朝已成陈迹,“江山代有才人出”,你看我现在不是“舟行在天”么?什么时候我将长驻日边呢?他的怀古诗写得慷慨淋漓,沉郁悲壮,苍凉劲拔,确有少陵诗的风骨。如感怀六朝兴亡的《金陵览古四首》便是这样:“盘胸郁律来吴会,放眼江山属古诗。如许英雄哀鬓发,等闲龙虎变陈隋。石城鼓角横空静,阆苑烟花懒自迷。犹是孙郎图霸地,直传南渡几兴衰。”“闻道乌衣已剧怜,总持旧宅更相连。千秋帝业悬名士,数曲宫词伟大篇。奕叶勋华何代尽,过江文采到今妍。青溪夜月寻常见,不照伤心六代前。”“凤凰台古几登临,江左风流不可任。烟草凄迷金粉气,云山绵邈岁时心。佳人落魄怜风景,豪客伤怀问陆沉。柳色千门未摇落,桓公涕泪久侵寻。”“惆怅兴亡竟不殊,飘零怀古独吾徒。西州自洒羊昙泪,南国终哀庾信孤。星斗逼人凭看剑,乾坤随地拥遗图。后庭剩曲无人谱,肠断秦淮夜夜乌。”这四首诗,虽然各有各的主题,但都是围绕着凭吊六朝这一共同的主题进行创作的。金陵,不仅是六朝建都之地,五代南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明末福王朱由崧,也都即位于金陵。清代孔尚任曾以明末弘光(福王)朝廷覆灭的悲剧为背景,写成了著名的《桃花扇》,揭示南明的灭亡,抒发兴亡之感。而帅家相在这几首诗中却没有用上一个有关明末的典故。他怀古为什么舍近求远?为什么对明的教训只字不提,讳莫如深?但读这些诗,又觉得处处都有明朝衰亡的影子。作者是否在这几首诗中婉转地寄托了他对亡明哀吊的民族意识?值得研究。以绝句体裁来论诗,是我国古代诗论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绝句论诗先河之后,南宋有戴石屏的《论诗十绝》,金有元遗山的《论诗三十首》。戴氏重在说明原理,元氏重在品评作家,他们俩后来形成了绝句论诗的两大支派。帅家相有两组绝句论诗,一组是《杂言五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只缘今古谊长亲。江河直使滔滔尽,风雅流传正有神。且惜金针秘度人,岂知前辈自深醇。苦怜百代虚相赏,未改风骚故步陈。岂有虚言使自传,一时陶杜缅前贤。晋唐遗事经千载,不使风尘污简编。况闻风俗更相关,郑卫须知不可删。切莫逢人矜篆刻,扬雄已恐误人间。只解遗型在国风,遍题虫卉亦深衷。人寰谅有真情性,指点江山属化工。这五首绝句说明原理、品评作家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很难说明是属于哪一支派,大抵是以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为宗》,推崇风骚,取法陶杜。第一首说明要要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诗经》;第二首说明学习古人要取其精神,有所发展;第三首说明陶杜在诗坛上的成就是无可比拟的,一切摹拟陶杜而形似的人,都是对杜的玷污;第四首提倡清新、刚健、淳朴的民歌,反对象汉赋那样雕琢纤巧的作品;第五首说明诗人在咏物托兴诗中贵在要有真实的感情。另一组为《又二绝句》,是专门评论元遗山的《论诗三十首》得失的:心画心声本自真,随人俯仰竟何因?论诗已出雕龙右,合许遗山独问津。莫论敕勒与骚诗,风雅缘人代盛衰。忍为中州横嗤点,乾坤清气又伊谁?前一首赞扬元遗山诗论的革新创造精神,说明作诗行文不能人云亦云,拾人涕唾;后一首批评元遗山在诗论中扬北抑南的错误见解。作诗的成败甘苦只有诗人自己才知道,别人评说多是隔靴搔痒——挠不到点上。这正如他在《卓山诗集》卷一第一首长诗《述言》中总结自己三十多年学诗经历所说的:“燥发事吟讽,赋诗亦连篇。有如村妪女,背人弄花钿。十四袭梁陈,开口求华鲜。纤词绘绘中,倚响竽籁前。二十拟唐律,稍与风雅缘。虽与风雅缘,摭拾争技骈。不知本心声,饾饤披陈编。陈编亦浩茫,如水灌百川。百川纷乱流,学海存渊源。超济不以楫,堕深自轻捐。迷津使人悲,中道又可怜。夜起奋迅呼,掘井惟及泉。仰观旷寥廓,俯瞰周袤延。高下每咄嗟,氤氲彼何宣。余怀集已众,熏灼如火煎。莫知所自属,抑塞深缠绵。有客向我歌,发声妙丝弦。空中沓音节,又不可招搴。因思激天籁,意结万象先。万象无滞著,人心有拘牵。呜呼卅年来,枉逐时流贤。斯文岂伹侩,匠巧非雕镌。名心铲真宰,混沌凿欲穿。晚觉才益尽,那知道难坚。天地垂大文,以我殊戔戔。穷绘宇宙态,委之散浮烟。六雄与六雌,有奏谐钧天。凤鸟遗好音,岂不惟自然?今欲屏幽独,何当守言铨。愿攀琼瑶枝,自策珊瑚鞭。驹隙度白日,雪霜凛华颠。空言任一世,死去当谁传?”帅家相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他之所以能在清诗坛上有一席之地,全在于他一生在古诗创作上的执着修为。这首《述言》,不正是他一生作诗心得的总结么?
请联系:1387054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