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沧桑巨变同学情
2024年11月20日,老同学严美福代表聚会筹备组在群中向同学们发出提议: 11月30日上午9点前,罗坊(市)1974届同学毕业50周年聚会于母校…
"哇"!进入昔日母校大门罗市中小后,聚会的同学们几乎摸不到东西南北了,校区发生巨大的变化,雄伟矗立的4层教学大楼、宽阔的操场、亮丽的跑道、绿茵草坪、造型美观的花木花坛…映入眼中,对比当年一层的简陋、低矮、潮湿的用竹片黄土粉石灰作为围墙的木质结构教室,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可见奉新多重视教育事业!
这天(2024年11月30日)是个值得74届罗坊初中聚会同学们永远记住的日子,冬日暖阳、天高云淡,聚会的同学们徜徉在校内各处,欢声笑语、趣谈今昔,窃窃私语、脸露真情……仿佛又找到了当年同学间的情谊。
历史的大河奔腾不息,时代的步伐坚定向前,52载岁月光阴、1万8千多个日夜,时间的流逝使同学们"惯看秋月春风"、皱纹刻在脸上,有的同学秃顶、白发,有的腿脚不便等,但欣喜的是都思路清晰、活跃,不忘旧情。
林肯说:"世间什么都可以选择,只有同学情是无法改变的"。
我想,同学们都是65到70岁的人了
这些生理现象的发生符合自然规律呢!
教室周围是一排排新颖美观的民宅,高楼大厦、美仑美奂;对面的潭头山上草木葱绿,松杉劲立还是那么景色优美,印象中那原先读书时的教师办公室是一层的简易房,夏天瓦热蒸桑拿闷热无比、冬季寒冷发抖四面进风,它虽早已拆除了,真不知老师们当年是怎样过来的。
罗坊乡虽属偏隅的江南丘陵山区地域,但我们的先祖们一点儿也不比全国先进的教育思维落后。在国家战乱和政治陷入旋涡时,由于内外因所致,直到民国3年(1913年)罗坊乡公所才在严家私熟的基础上,组建成罗坊小学。据罗坊街老人们回忆,小学初在严家头上严润美屋内上厅,后来迁到中街与乡(仰山辖属后改区)公所合屋(即刘学伟对面的老邮电所内)当时,有高年级己是完小,上初中须去省城南昌。
1939年正月初六早上,此前攻陷高安的日军106师团出动三架飞机,对罗坊街进行狂轰滥炸,致屋倒墙塌、大火三天不息。使罗坊土纸行义生商号库存的3万多块土纸和1千多平方米的房屋帐铺里烧毁,占地4千多平方米的严家土库鸳鸯第和文林第成一片瓦砾……
1945年9月1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仅半月,罗坊完小复课,这时学生人数较多,原教室容不下,县府教育科责令区公所与罗坊完小合在一起,两家遂买下罗坊下街邓家祠堂西侧闲散屋,建成后两块招牌一套人马,完小校长由区公所长兼位,而区公所文书和三青团党部书记及妇女联合会委员长由老师兼职。
时代总是发展的,至1946年后,罗坊各地偏远山区办有初小(一至三年级),这时,为了便于管理,设教育干事一名,罗坊完小改为中心小学。
文革期间的1970年,罗坊中小外,又成立罗坊中学,办有初、高中班,也是2块招牌一套人马,原小学老师们教高中和初中。同年,上级下文,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全国改为522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实行春季招生(3月1日),1973年又改回原教育制,所以,同学们都在初一读了三个学期,这时,和高中班并列的有财会班(学生毕业后多数人为大队会计)。
1973年9月,高中班迁往上富中学,罗坊中学遂改回初中。2001年,罗市(此时称)河南村、罗坊村、梧岗村等完小迁初中校区,共同接过罗市中心小学招牌。罗市初中则迁往县冶城三中原校舍内(即旧共大)办学。2016年罗市初中迁入新校区(即包家对面)。
当然了,从罗坊小学到罗市初中,在此走出去的学生众多、其中不乏共和国的脊梁和精英,这里就不叙述了。
"请各位聚会同学入教室"!
随着一声温柔的聚会筹备组女同学的声音响起,陷入往昔记忆中的我如同闻当年的上课铃声一样猛然醒悟,随欢快的聚会同学们鱼尾相接地进入教室,聚会同学共42人刚好坐满全教室,大家如当年一样在各个座位上认真听讲台上的聚会同学代表即兴感悟发言。我举目一望,同学们虽大都已白发酷首,脸上如纹虫爬占,但仍掩盖不住他们的喜悦之情,仿佛又回到了那就读的少男少女时代。
下午2点聚会同学合影后,然后列队整齐地高举聚会红旗在罗坊老街游行,那铿锵有力的步伐,那喜盈盈的笑脸,是2016年10月1日聚会后的继续和创举、是新时代老年聚会同学们的风采……
吴庆根/文
作者简介
吴庆根,男,1957年10月生,奉新县供销社退休人员,爱好文学。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