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名扬青史!奉新一对父子的生平事迹...
转载
方璜于 2025/03/02 14:09: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29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近日从“奉新诗词楹联群”胡宜文先生悼念诗歌中,惊悉奉新著名书法家、诗人徐培士(1927-2025)老先生99岁在宋埠夏泽村仙逝的噩耗,因我已回仰山老家过年,未能前往祭奠,内心有戚戚焉。适值本人撰写《金天彩父子生平事迹考》一文,突然想起了1990年徐培士先生曾经撰写过一篇《民间讼师金天彩》的故事,收入了《奉新风物》一书中,因其可作金天彩生平事迹之补充,故将其录出,权作缅怀徐老先生之万一也。相传清朝时,在奉新赤田东南金、冷、梁、涂四姓集居的地方,有一位专好为老百姓打抱不平的民间讼师金天彩,他自幼聪慧,口齿伶俐,才华出众,疾恶如仇。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但因出身微贱,没有背景,总也当不了官,就在乡村设馆授徒。当地老百姓吃了官司,都会来请他做状。他的状词写得简明扼要,能抓住案情,阐明道理,打官司的人把他写的状词呈上公堂,一告就准,因此,他的名字就在远近传开了,人们有什么冤屈都来请他做状。有一年,奉新地方闹旱灾,老百姓受旱歉收,可是官府仍要老百姓交粮,说是奉新、靖安地方相连,路隔不远,靖安没有干旱,奉新哪有干旱?经过多次请求减免,都没有获准。金天彩知道后,出于义愤,就写了一张请求免粮的状子呈上去,官府看了以后,很快就准予奉新当年免交皇粮。别人都以为金天彩耍了什么手段或是上了什么万言书,其实状子上只写了四句打油诗:有一次,一个状元打马游街,撞死了一个老寡妇的儿子,这个老寡妇告了三年的状,衙门都未理睬。金天彩知道后,见她悲愤交加,有冤难伸,十分同情,就代她写了一张状子,状子上说:“状告状元,状上三年。状状不准,无处伸冤。状元虽贵,三年一届。寡妇死崽,断根绝代。”状子一呈上去,官府觉得事实清楚,情在理中,很快就判了下来,状元被革职查办,寡妇得到了应有的赔偿,打赢了这场官司。有一天,罗田地方有一个大财主,用刀杀死了邻村农民一只怀有9只小猪的母猪,几次交涉,要求赔偿,都被财主拒绝,还受到财主家的百般奚落。这个农民便到县衙去告状,县官老爷看见状上告的乃是本县罗田的大财主,就把状子压了下来。农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找到了金天彩。金天彩问清缘由后,想到自古以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损人财物,照价赔偿,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代写了一张状子,状子上说:“罗田罗田,大户千烟。全图全甲,不知王法。一刀伤母命,九子不偷生。”这张状子呈到县衙,县官知道了状子是金天彩代书,怕事情闹大,也责令财主照价赔偿了农民的损失。某村有个三口之家,父亲、儿子、媳妇,共一锅吃饭,同一块劳动。起初倒有一番天伦之乐,后来父子之间慢慢出现了矛盾,经常打闹不休。邻里看见他们父子经常厮打,也不知其缘故,大家只是劝说双方作罢。可是,儿子那常忍着一股难以言状的闷气,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一天,他找到了金天彩,先是与金天彩耳语了一阵,然后恳求金天彩写状子,告自己的生身之父。金天彩搔搔脑袋,蘸蘸羊毫,觉得左右为难了,既要伸张正义,又要做到家丑不能外扬,岂能两全齐美?踟踌再三,突然计上心来,金天彩让这个告状的儿子摊开两只巴掌,左掌上写着:“妻有貂蝉之貌。”右掌上写着:“父有董卓之心。”叫他到衙门后不要声张,只能自跪堂下,摊开两掌即可。儿子到了县衙,径直跪在堂下,县官惊堂木“啪、啪、啪”连敲三下,问告状的人:“你的状子在哪里?告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告他?”他一言不发,只张开两只巴掌。县官仔细一看,才看明白了写于掌心的状词,清楚了是怎么回事,同情他怕家丑外扬的苦心。县官将被告传来之后,指着其父说:“为尊手长八尺,为大火坑小人,该当何罪?给我重则四十大板!”父亲知道县官老爷是说自己为大不尊,顾全了自家的面子,声也不吭,挨足了板子之后,只说了句:“谢谢县官老爷恩典,草民再也不敢了!”从徐培士先生所述故事中,可知传说中的金天彩是一位聪明睿智、对百姓富有同情心、且好打抱不平的民间讼师。那么,现实中的金天彩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有何具体事迹?查同治版《奉新县志》卷12·人物5·封荫第11页载:“金天彩,字若素,号梧山,庠生,以子光斗贵封奉直大夫、狄道州知州;妻帅氏封太宜人。天彩贫而仗义。乾隆癸亥,米价腾贵,虑族中乏食,亟贷谷散族人,余并给邻里。族有不能婚娶者、孤寡者,恒资助之。业师喻某年老丧子,天彩生养死葬,尽诚尽礼。有黄某、缪某因贫将鬻妻,天彩畀之金,得全配偶。其行事多类此。”由上可知,金天彩,字若素,号梧山,北乡(今宋埠镇)金冷(今属赤田镇涂家村)人,是一位县学秀才,并未中举人。他因为儿子金光斗中进士后,被朝廷敕授从五品奉直大夫、狄道州知州,他和父亲金大成均被封赠奉直大夫、狄道州知州之职;他娶妻帅氏,被晋封为太宜人。金天彩贫而仗义,清乾隆八年癸亥(1743),他正在建康乡(今干洲冈前)六溪任塾师,当时因饥荒而米价暴涨,他担心家族中有不少家庭缺粮,就提前借了很多粮食散发给族人,多余的粮食再分给缺粮的邻居。金天彩有一颗怜贫矜寡之心,平日里发现家族中有无力婚娶的年轻人,便资助他们成家立业;对家族中没有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他常常给他们送钱送物,关怀备至,让他们得以安度晚年。金天彩业师喻某年老却死了儿子,金天彩为之生养死葬,尽到了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和礼节。有一位姓黄的和一位姓缪的,因为贫穷到了极点,准备把妻子卖了以度过难关,金天彩知道后,赠给他们银子,让他们的家庭得以保全。正是因为金天彩做过许多的善举,故同治版《南昌府志》卷50·人物•奉新善士第5页收录了金天彩的事迹,且将其列为“奉新善士”。金天彩娶帅氏,生子金光斗。金光斗生平事迹如何?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1“(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毕沅榜”进士第38页载:“金光斗,字冲南,号葆庵,又号槎亭,北乡人。分发甘肃知县,署崇信,补漳县,升狄道知州。旧有洮河,日久淤塞,光斗倡民疏浚,躬亲畚锸,导引数十里以灌民田,至今利赖。治东超然书院,杨椒山所建,屋圮址存。光斗捐俸新之,延名师,选俊秀肄业其中,人知向学。值旱灾,具文申报,先发银米赈济。上官怒,欲劾之,光斗持议不屈,卒得请,全活其众,民呼‘金佛’。调泾州,以亲老不能迎养,援例授刑部湖广司郎中,寻告归。先是,光斗父天彩因事牵连,解部质讯,光斗随父徒步昼夜行三千余里,大学士傅恒讯天彩无辜,得释,谓之曰:‘汝子颇孝,勉其读书上进。’及成进士,钦派内大臣拣选,傅恒见光斗,谓同列曰:‘孝子果中进士,人不可不敦本也。’家居养亲,亲殁,哀毁,旋卒。”由上可知,金光斗,字冲南,号葆庵,又号槎亭,北乡(今宋埠镇)金冷(今属赤田镇涂家村)人。父亲金天彩曾经因一个案子牵连,被押解到京城刑部去质对讯问,金光斗为了照顾父亲,跟随父亲日夜步行三千多里才到了京城。当时,大学士傅恒主持质讯,得知金天彩是无辜的,便将其当庭释放,对他说:“汝子颇孝,勉其读书上进。”回乡以后,金光斗果然不负众望,发愤读书。乾隆十五年(1750),金光斗参加江西省乡试,中了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金光斗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中式贡士,乾隆帝主持殿试,复登毕沅榜第3甲第101名进士第。乾隆帝派大臣主持拣选,大学士傅恒对同僚说:“孝子果中进士,人不可不敦本也!”乾隆二十七年(1762),金光斗被分发到甘肃任知县,先署崇信县知县,后调任漳县知县。漳县古名武阳县,明洪武年间,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金光斗任职期间,适逢大旱,他曾步祷城南五十里霞布庙求雨。据《武阳志》卷3第108页载:“金光斗,字冲南,江西奉新进士。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大旱,金步祷城南五十里霞布庙,甘霖叠沛,民刻碑其地,至今尚存。”金光斗步行五十里,到霞布庙求雨。光绪版《武阳志》卷1第7页载:“霞布洞在古占里青龙山,上有神祠,下有古洞。乾隆二十七年,漳县知县赐进士出身金光斗祷雨于此,居民勒碑以纪之。咸同以后至于今,旱辄就祷焉,其应特灵。”或许是金光斗爱民之诚心感动了上苍,他求雨得雨,达到了“甘霖叠沛”的效果,从而缓解了旱情。金光斗也因此考核优等,被擢升狄道州知州。狄道州从前有一条洮河,因年深月久,该河已经淤塞了好多年。金光斗莅任以后,他倡议狄道州百姓将其疏浚,他亲自扛着铁锹,挑着土箕,率领全州百姓疏浚河道数十里,导引洮河之水灌溉狄道百姓田地,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狄道州州治东原有超然书院,系明朝杨继盛(号椒山)被贬为狄道典史时所创,房屋早已坍塌,书院仅剩遗址。金光斗捐出自己的薪俸,重建了超然书院,又延请当地名师主讲,选拔优秀士子读书其中,使狄道学风渐趋浓郁。适值狄道州发生了多年不遇的旱灾,金光斗深知救灾如救火的道理,若逐级申报,待朝廷批复,恐怕来不及。他便一边具文向上宪申报,一边开仓放粮进行赈济。上级官员因为金光斗尚未得到朝廷批准便令先行开仓放粮,大为震怒,扬言要弹劾他,金光斗坚决认为自己救民于燃眉之际的做法没有错,最终他胜利了,狄道州没有因为本次大灾而饿死一人,狄道州百姓都异口同声地称他为“金佛”,感谢他及时的救苦救难。金光斗任满之后,调任泾州知州。泾州属甘肃苦寒之地,金光斗因为父亲年纪大了,家中无人照料,本想接到泾州奉养,又怕父亲受不了这里的苦寒气候,便向朝廷请求换一个地方任职,朝廷理解他的实际困难,便按照惯例授其为刑部湖广司郎中。虽任职湖广司郎中,但刑部仍在京城,父亲仍是不适应北方的生活,不久,金光斗忠孝不能两全,只得辞官归里,家居奉亲。金光斗自幼便是个孝子,此时得以辞官居家专心孝敬父亲,尽享天人之乐,是他和父亲最开心的时光。父亲死后,他痛不欲生,哀毁骨立,守孝期满之后,金光斗病逝于家中。以上所述,有徐培士老先生撰写的《民间讼师金天彩》故事,亦有本人考述金天彩父子二人生平事迹,既是对徐先生之缅怀,亦是对金天彩父子事迹之弘扬。赤田金冷一地,因其父子之事迹而名扬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