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追忆奉新一位电话兵的经历与生活…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奉新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追忆奉新一位电话兵的经历与生活…

转载 方璜2025/04/13 14:51: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39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追忆一位平凡电话兵的战争经历与和平生活




在江西省奉新县上富镇港口村白水组,赖荣厚老人的名字或许已被年轻一代渐渐淡忘。这位1924年出生、2006年离世的老人,生前很少提及自己那段在朝鲜战场上的岁月。他像中国千千万万复员老兵一样,将勋章藏在箱底,将故事埋在心底,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继续耕耘着家乡的土地。赖荣厚生前是炮兵21师203团5连的一名普通电话员,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岗位,却是那个年代战场上至关重要的神经末梢。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宏大叙事中,我们习惯于歌颂冲锋陷阵的步兵、精准打击的炮兵、英勇顽强的坦克兵,却很少将目光投向那些保障通信畅通的无名英雄。电话兵,这个在现代通信技术高度发达背景下几近消失的兵种,在五十年代初的朝鲜战场上承担着怎样的重任?他们穿梭于炮火之中,架设线路,传递命令,用双手连接着指挥系统与前线部队。当赖荣厚1951年踏上朝鲜战场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手中那卷电话线将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生命线。

朝鲜战场上的通信环境极为恶劣。据史料记载,严寒天气常使电话线变得脆弱易断,敌军炮火专门针对通信线路进行破坏,而复杂的地形又给线路架设带来巨大困难。电话兵们必须随时待命,一旦线路中断,立即冒着枪林弹雨进行抢修。赖荣厚作为炮兵部队的电话员,其工作更具特殊性——炮兵作战高度依赖精准的坐标参数和射击指令,任何通信延误都可能导致炮火覆盖偏离目标,甚至误伤友军。可以想象,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他多少次用冻僵的手指接续断裂的铜线,多少次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准确传达射击诸元,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只为保持那条纤细却至关重要的通信通道。
1953年夏季,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役。炮兵21师作为重要火力支援单位参与其中。战役期间,电话兵们创造了惊人的记录——在敌机轰炸和炮火封锁下,他们用身体作导体保持线路畅通,用生命接力传递命令,赖荣厚在战斗中荣立三等功一次,他在战斗中火线加了中国共产党。赖荣厚虽未留下具体战斗细节,但作为参战部队的一员,他必定经历了这场载入史册的战役。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那些沉默的电话兵与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功不可没。

1955年,赖荣厚复员回乡,像无数战友一样,他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默默回归农民身份,这种"解甲归田"的集体选择,构成了中国退役军人最朴素也最动人的精神图谱。赖荣厚在家乡的田野间,他放下了电话线,拿起锄头,将军事技能转化为生产知识,继续以另一种方式投身于国家建设。他复员回家后当过五七林场场长,大队民兵连长。在港口白水生产劳动中,他严以律已,默默地忘我劳动,他多次获公社,大队优秀社员,劳动称极分子等荣誉称号。他在家务农过着简朴的生活,严格要求子女,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在他的影响下,孙子赖勇金1997年光荣参军,1998年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孙子在部队服役期间,被评为“优秀士兵”。现退役在广州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工作,担任副总经理职务。
赖荣厚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代社会追逐个人成就、彰显个性价值的氛围中,这些老兵的集体主义选择和沉默奉献显得尤为珍贵。他们不求闻达,不慕荣利,将战功勋章锁进记忆深处,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这种精神在当下并非过时,反而因其纯粹而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当我们怀念赖荣厚时,不仅是在缅怀一个逝去的生命,更是在重温一种正在消逝的价值观念——关于责任、关于奉献、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赖荣厚老人于2006年离世,他带走了许多未曾讲述的战场细节,却留下了一个普通中国军人的完整形象。从白水组的农家子弟到朝鲜战场的通信兵,再到返乡务农的老兵,他的一生见证了国家的苦难与辉煌。我们应当记得,历史不仅由将军和英雄书写,也由无数像赖荣厚这样的普通士兵共同铸就。他们如同战场上的电话线,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连接胜利的隐形纽带。
站在新时代回望,赖荣厚的故事提醒我们:伟大不仅存在于耀眼的高光时刻,更蕴含在平凡的坚守之中;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默默履行本职同样值得敬仰。当我们在享受和平阳光时,不应忘记这阳光是由无数沉默的奉献者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对赖荣厚最好的纪念,或许就是珍视他为之奋斗的和平,传承他身体力行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做新时代的"传令者",无声却坚定地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曾冯发   供稿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