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长兄如父!致敬我的大哥--廖小平!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长兄如父!致敬我的大哥--廖小平!

转载 方璜2025/06/16 08:53: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远航奉新 6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天是父亲节,长兄如父

谨以此文致敬我的大哥--廖小平

哥 哥




廖路明

哥哥大我九岁。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出身的缘故,他失去了上初中继续读书的资格,小小年纪只得回家跟着父母一起种田。

有一次生产队派哥哥和其他几位社员去工地修水利。报到时,大队负责人看到哥哥年纪这么小,说“你都没有锄头把高,你们生产队真会凑数。”硬是把哥哥轰回了家。

有次父亲带着哥哥大年初一去砍柴,想到过年大家都在休息,哥哥心里很不好受,他嘟囔着嘴,怏怏不乐地远远跟在父亲后面。哥哥后来回忆说,那时舍不得占用挣工分的劳动时间,只有尽可能利用生产队放假时去砍柴。为生活所迫,也是实在没法子。

“文革”期间,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六口被赶到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棚屋居住。家里的两张小木板床实在睡不下六个人,哥哥只得借住到一位我们叫表叔的邻居家里。一直到后来结婚,哥哥都没回家里住过。

哥哥心灵手巧,劳动之余,他学会了编竹器用品。哥哥编斗笠、菜篮子、簸箕等除自己家里使用和送左邻右舍外,剩余的母亲会拿到市场去售卖,换点儿零用钱。由于竹器编得精美,哥哥时常得到大家的夸赞。

小时候有什么事,哥哥总是走在前面。有他在,我和弟弟心里就很踏实。记得有个晚上,哥哥带我去田里抓鳝鱼,哥哥拿着手电筒走在前面,我拿着鱼箩跟在后面。我胆子小,走着走着,总觉得后面有鬼怪相随,便向哥哥提出我走前面。哥哥同意了。因手电筒由走在后面的哥哥拿着,我在前面走时视线不是很好,结果没过一会儿,在田埂上踩到了一条大蛇,惊得我蹦跳了起来。经此一吓,我只好老老实实又跟到了哥哥身后。哥哥说,好在没被蛇咬到,否则他会很自责,也没法向父母交代

哥哥厚道淳朴,有时也会来点儿小幽默。有天早上,我和哥哥在捶秆搓绳,到饭点了,也不见奶奶叫吃饭。哥哥让我去问奶奶饭好了没有,奶奶说快好了。哥哥扮了一个鬼脸,又让我去跟奶奶说,“您是不是在‘打牛’呀。”奶奶一听,马上跟我说,“这肯定是你哥哥教你的。”我再回去传话,哥哥哈哈大笑,说奶奶一点不糊涂。我长大后才知道,我们老家说“打牛”是指做事慢、不够利索。

几年后,当我还在上小学时,哥哥已长成了大小伙子,不仅家务事做得好,生产队劳动更是一把好手很快就和父亲一样,每天能挣十个工分这是当时一个男劳动力一天挣的最高工分。有了哥哥挣工分,父母的负担减轻了许多,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改善了不少。

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家庭成分的缘故,担心哥哥讨不上老婆的想法,一直萦绕在父母心头。姑姑婚后未生育,带养人家的一个姑娘小哥哥五岁,年龄刚好也合适。撮合过程中,姑姑、姑父希望哥哥结婚时能“倒插门”过去。哥哥想到父母辛辛苦苦带大自己,为讨老婆就这样走了,心中颇有抵触情绪。尽管父母也是千个不甘万个不舍,但怕哥哥一辈子打光棍的焦虑此时占了上风。经父母耐心劝说,哥哥忍心同意去姑姑家做了上门女婿。

哥哥离开家后,十分想念父母,碰到下雨天生产队放假不出工,哥哥有时会回来看看父母,同时给家里帮忙做点事。父母也想见到哥哥,每次来都会给他做点儿好吃的。不料姑父那边不乐意了,有一天姑父找上门来,非得让哥哥马上回去,还说“和尚出家不顾家,既然做了上门女婿,就应和原生家庭少来往。” 母亲想到当初哥哥“倒插门”时的勉强,看到姑父如此不近人情,一肚子火气蹭蹭就蹿上来了,结果两人大吵了一架。哥哥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能两边相劝。其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姑姑、姑父没啥文化,加上思想观念有点封建和守旧,哥哥入赘过去后,常常担心哥哥有一天会离开他们,日常生活中时不时会因此闹矛盾。虽然哥哥总是反复宽慰两位老人,这个念头在姑姑姑父心中一直挥之不去。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户籍管理政策有些调整,花点钱可以把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嫂子有点想转,哥哥有点犹豫,主要是顾虑他们这个年纪在县里已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加上转吃商品粮后,户口转走了,承包的田地得交出去,姑姑、姑父势必会有很多的想法。随着后来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来看,哥哥当时选择留在农村是对的。

哥哥生了三个孩子。最小孩子两岁那年,父亲落实了政策,我们全家从乡下搬到县城居住,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改善。想到哥哥的遭遇,想到哥哥过去为家庭的付出,为减轻哥哥负担,征得哥嫂同意,父母把最小的孙子接到了身边抚养。

哥哥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入赘到姑姑家后,很快就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尽管哥哥是外姓人,有段时间还被大家推举做了几年村民小组组长。在任期间,他尽职尽责,上传下达,尽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得到了村里领导和小组村民的肯定。

前些年,经一位亲戚引导,哥哥在离家不远的小镇上开了一家门店,专门卖建筑用的钢筋。哥哥诚信经营,热情待客,在行业里赢得了声誉和口碑。常常别人店里生意清淡,哥哥店里的活忙不过来。听他说,过去房地产热的时候,老百姓盖房的多,挣了一点钱。这几年房地产开始走下坡路,盖房的少了,挣钱已越来越困难。

哥哥已过古稀之年,因长期劳累过度,腰椎有些变形,压迫到了神经,导致两条腿走路有些吃力。年纪大后,种田的活哥哥已干不动了,几亩水田租给了别人耕种。开店之余,哥哥会到家门口的旱地去种点菜,有时开着他那辆老年代步电动车,将吃不完的菜拿到县城的市场去卖。总之闲不下来。

哥哥的几个孩子各有所成,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定居,只有哥哥、嫂子和年近百岁的姑姑还在老地方居住。姑姑已有点儿糊涂,不过时不时会怀疑地问哥哥、嫂子,“你们是不是在老家盖房子了?” “不会离开这个地方吧?”弄得哥嫂哭笑不得。

我大学毕业到北京工作后,常常想念小时候家乡那些好吃的特产。哥哥为满足我的口福,不时会“私人定制”地给我准备一些寄来,快递箱里有时还会塞上一点儿他种的新鲜蔬菜。我跟哥哥说,“快递费比东西本身贵,不麻烦了。” 哥哥总是说,“只要你喜欢,别的不用多考虑。”

我们兄弟一路患难走来,彼此感情深厚,相处得十分和谐。我退休后,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回老家住些日子。哥哥经常让我到他家里去吃饭,饭后一起打打几块钱的麻将,小小娱乐放松一下。他不善玩牌,输多赢少,不过他说即使输也是输给了自己的兄弟,肉烂了在锅里,他一点也不在乎!

(作者曾任财政部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农业银行董事)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