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八十年前,罗坊民众搭桥抢渡为抗战,中国军人气势磅礴赴长沙…
1934年出生的徐辉明老人,给我讲述了一段罗坊在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
徐老出生在罗坊,今年91岁,精神状态很好,说话口齿清楚,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他告诉我,大约是1944年6月间,曾经有上千国民党的兵(以下称中国军人)来到罗坊镇上集结,按行动路线是渡过潦河至南岸,然后沿西路经冶城、上富、甘坊等地去湖南长沙打仗。
笔者与91岁的徐辉明老人合影
徐老说,那时他才十来岁,对当时的形景有很深的印象。这些中国军人要过河,可当时河面上没有桥可作通道,只有从北岸泅渡到南岸。当年罗坊的潦河河面比现在宽很多,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水的深度莫测。中国军人中大多数人不会游泳,身上又背着枪械和干粮,还有不少的重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以及马匹,要泅渡到南岸几乎不大可能。面对河面上没有桥梁,军队无法前行的突发状况,长官们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罗坊潦河岸边的“河头赵家”,始建于清道光八年,已近200年历史。
就在这紧要关头,负责与中国军队接头的罗坊镇街长罗时凡赶到河岸,向长官报告说:已通知罗坊用于打鱼、摆渡和做生意的几十条船的主人,将船划向下游潭头山水域集合,搭成水上浮桥。并要求罗坊镇上的商人和群众无条件提供门板、木板,用于铺设船面,让军队顺利过河。
位于罗坊(市)潦河下游的潭头山
罗时凡街长话音刚落,河面上几十只木船已划到了下游,街上一大批商人和群众抬着门,扛着木板也赶到河岸。长官见状,感慨万分,立即下令军人与群众迅速搭桥。
当年在这里搭桥抢渡
徐老告诉我,当时几十条木船成1字型从北岸延伸至南岸,每条船上有两个船夫,各执一船槁站立在船的两头,以固定木船的位置,军人与群众依次将木板铺在船面上,浮桥逐渐向南岸延伸……街长罗时凡组织群众就地取材,砍芦茅,找稻草铺在船面上,然后又铺上一层河沙,以防过桥时打滑。眼看正午时分,浮桥已经搭好,中国军人迅速、有序地通过潦河。到达南岸后,军队气势磅礴地沿西路奔袭而去。他们的身后,留下一幅军民同心协力为抗战“搭桥抢渡”的历史画面。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
罗坊街上仅存的一些老铺面
笔者查阅百度显示:1944年5月27日至6月19日正是长沙第四次会战阶段,与徐老口述的时间相吻合。由此推断,这一批中国军人有可能是受命驰援湖南,参加与日军血战到底的第四次长沙会战。
《奉新抗战史》对这段历史没有记载。当年这支部队的所属也无法查到依据。仅仅可以参考的是通过AⅠ检索到“第四次长沙会战期间从奉新经过的部队是杨森率领的二十军”这一段文字。能否证实二十军是从罗坊过渡,这有待于考证。既然存疑,暂且不议。
一段封存了八十年惊心动魄的历史,得以从徐辉明老人口中说出,为罗坊的抗战史料又添上一抹殷红血色、雄壮气势。笔者将这段历史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其目的告示后人不能忘却在那段历史中,中国军人为民族尊严,为保家卫国撕心裂肺的呐喊,赴汤蹈火的壮举;不能忘记国之耻辱、疆之践踏、人之蹂躏、水深火热,苦难深重的岁月……
甘道友
奉新县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任《法制周报》、《文学启迪》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 ,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江西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春市、奉新县“新四军及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理事。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