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史说过年那些事
先说过年
春节,又称过年。相传在尧舜时就有“岁首”之说,殷商时代已有祝福岁首的活动。
宋.吴自枚《梦梁录》云:“正为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这里的“元旦”指的是农历(阴历)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我国改阴历为阳历(公历),于是便有了两个新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为了避免新旧“元旦”的混淆,称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了。
再说守岁
农历除夕之夜,习俗守岁。南北朝时有文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云:“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到了宋朝,守岁之风更盛。苏东坡《岁晚三首序》曰:“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这一风俗沿袭至今,在吃完丰盛的团年饭之后,人们围坐在荧屏前炉火旁,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直至黎明。
三说饮酒
新春佳节,菜肴丰盛,举杯畅饮,其乐无穷。
酒的发明,一说是夏禹之臣仪狄作酒,也有说是杜康造酒。总之,酒的产生是古代劳动人民储存果汁和谷类,从偶然发酵中摸索、积累经验而酿制出来的。
酒传至今天,已由烈性酒逐渐转向低度酒。古人云:“少饮活血行气,壮神御寒;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炼精。”饮酒适量,能舒筋活血,促进胃液分泌和消化道运动,可收到解除疲劳、振作精神之效果。酒还可以调味,杀腥去臊,灭菌消毒。
常言道:“美酒饮至微醺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其意告诫人们饮酒要适可而止。暴饮烂醉不仅损伤身体,甚至会误大事。尤其是司机更要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以杜绝交通事故,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四说春联
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可见,最初的桃符是用来驱除鬼怪的。
桃符开始演变成春联,源起于五代十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后蜀主孟昶曾经令学士張逊在木板上题词。張逊写完后,蜀主一看不对仗,便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一幅对子,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了。宋王安石有诗云:“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可见新年悬挂桃符已经盛行,且年代久远。
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联”的身份亮相。传说明太祖朱元璋过年出城游玩,发现一户屠夫家没有贴春联,便提笔题一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对联对仗工整,恰到好处。后来,春联也就成了年俗文化中的独特文学样式。
春联又称作“对联”,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春联文化日臻成熟。如今,对联已经不仅仅是春节的贺词,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五说年画
最早的年画题材是门神。门神始于初唐,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夜卧惊梦,醒来见有群魔乱舞,闹得无法安睡。唐太宗传旨群臣征求解数,丞相告之太宗:只有秦叔宝、胡敬清二人能驱魔惊鬼。唐太宗便召二将进宫,通宵达旦守于门外,果然见效。后来唐太宗见二将长期守护,心中不安,便令画匠照秦、胡二将真容各画一幅象,贴于寝宫大门左右,竟收到同样的效应。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民间,家家户户都贴起门神来,以后便逐渐演变为年画。
(杨柳青年画)
“戊戌变法”时期,社会上改良风渐起,一些名人志士主张“年画改良”,配会社会改革。于是,天津的杨柳青等画店率先刻印出反映禁吸鸦片、女子自强等内容的“改良年画。”
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市场上的年画无论种类、制作、色彩、印刷、人物造型,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可谓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寓人们的喜庆、理想和追求为一体,展现出时代向上的风貌。
作者简介
甘道友,1957年10月出生,中专文化,奉新县国资局退休干部。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其中部分图片无法和版权者取得联系,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之,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并表示歉意!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