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杏林春秋,卫生院的变迁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杏林春秋,卫生院的变迁

原创 梁红玉2022/06/28 11:30:1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2194 阅读 0 评论 313 点赞
罗坊镇,在古代是新吴、奉新县的重要商埠之一。烟、纸、竹麻等,是方圆几十里的集散地。巨商富贾、贩夫走卒、原料客户、竹木山民云集,街道4里,商号近百,居民数千。可是,在繁华的背后,医药领域却是"战国"争雄,纷乱四起,游医药贩,一统天下。


直到清末民初,才有文林第的严绍修、严饬生父子(严俊美父、祖父),徐家巷的徐德安(徐辉高祖父),打出医识标旗,悬壶济世,开号坐诊。抗日烽火骤起,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们都躲反避祸,医师们也一样逃难,罗坊又陷入无医状态。民国罗坊区公所只得去樟树邀请杨启贵、杨启春兄弟来罗坊街大井头开办诊所,并下乡巡医,百姓们才有病可医,倒也相安自在了几十年之久。

民国末,解放初。罗坊医务的事,因杨姓兄弟,受族弟杨启明(曾任上富供销社经理)盛邀,迁往上富执业,罗坊的医诊又陷入困境,重现庸医药贩猖獗之态。

1951年,本县干洲枧下中年人王良益,在刘学伟家对面的老区公所兴办诊所。所长、医生、护士一肩挑,规模甚小,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病患所需,比如妇科、接生,他就束手无策。

俗话说,"丝浸久深,终会破茧。"1955年正月18日,罗坊联合卫生诊所在王良益原址挂牌成立。所长帅鸿(不设副职),医生为帅鸿、罗文烈、罗木三、袁敦华、王良益,药剂张蔼华,学徒涂发魁。

竹溪诊所:负责人罗木三,医生为袁景能、韩林辉、刘玉书、宋东昌,接生人为刘宝珍,药剂杨芳华。芭源沴所:负责人兼医生罗振声,药剂兼医生唐云桂,接生员罗时爱。店前诊所:负责人兼医生舒雨祥,药剂兼医生刘世显,接生员徐隆菊,药剂学徒邓金正(65年后)。仰山诊所:负责人兼医生舒锦,医生胡明宽、韩垂志、蓝铨文,药剂杨清平,学徒王兆祥,接生员杨大爱,后换成周裕珍(樊明芳先生母亲)。尖坳分诊所:医生兼负责人石方来,医生邱价屏、赵家根,药剂廖绵叨,接生员张梅显。塅上分诊所:负责人兼医生邹正远,医生李衍球、胡明宽(兼药剂,后由仰山调任),接生员李光秀。库前诊所:负责人兼医生王兆祥,医助赖道业、刘大香、李映安。路边诊所:负责人兼医生赵家根,医助陈三怀、赖达英。

罗坊联合卫生诊所,财务由区政府会计兼任。仰山诊所财务,由仰山乡会计兼任。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罗坊联合卫生诊所改称罗坊卫生院。因成立后的卫生院,人员众多,医疗设备放不下,就搬迁租用了大井头余建柳屋。医务、人事及财务,由奉新县卫生局直辖。派来院长孟景林(四野某部连指导员),业务院长帅鸿、余公英(原冯川医院院长),会计席竹森(高安人),以及调来(原医务人员除外)医生余筱轩、涂嘉谟,医生邓生梓;后有周绪康、闵秀英、蒋金娣、钱素瑄、闵珍秀、廖绵爱、徐绪莲(出纳),化验员洪桂花、邓立贤,接生员廖延袖,闵望秀(久根师母)等加入。科室也开始分类,罗坊卫生院人员充足,医术在公社级来说,颇为了得。

仰山诊所,改为仰山卫生院,除原班人员外,调入会计熊传东,护理员彭英远、彭嗣兰。自此,仰山医务工作与罗坊分开。1968年8月一1972年元月,仰山(红山)公社与罗坊(东方红)公社合并,趁此良机,韩垂志(北岭来毛人)、赵家根(兰田珠波人)调回罗坊,舒雨祥(大源人)调回仰山。

1961年10月中旬,余公英他调,温必恭、彭济庭接任业务院长。

1965年10月,是个不寻常的时间,县局调来毕业于九江医专的柯遐龄、毕业于宜春医专的翟业敏至罗坊卫生院工作,引起轰动效应。学历之高大专,前所未有。重要的是西医专业,这在以中医为主的诊疗手段来说,是个质的变化。恰逢当时流行性脑膜炎传染,罗坊卫生院广大医务人员,在业务院长们的指导下,开展中、西医结合的靶向治疗此病,青霉素药效显著、大显神威,很快抑止了此病的流行。为此,《江西日报》社,派来记者釆访和深入了解,写出通讯报道文章《病毒肆虐有利剑》刊登在次月报上。对罗坊卫生院医务工作者们,进行了医术、事迹报道。位列前茅的佳绩,江西省卫生厅和宜春地区卫生局,均发文进行了表彰,这也许是罗坊卫生院最高光的时刻吧!

同年12月初,奉新县卫生局派来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宋埠镇牌楼人宋孝显任行政院长。此位空缺三年,由公社代管结束。

1966年5月16日,中央下发5.16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罗坊卫生院成立"打落水狗"造反战斗队,院领导亦受到波及、冲击。

1969年初,红光(今巴源)大队部分社员50多人向罗坊公社领导反映,卫生院工作拖沓、怠慢、推诿。贫下中农就医,上班时看病竟找不到人?收到多次多人的投诉,这还得了!元月20日,公社党委决定,任命雇农出身、两派均未加入的炊事员舒信保同志为罗坊卫生院革命委员会主任,负责卫生院全面工作。

舒信保,雇农出身,未进过学堂门。每到星期二、五学习日的晚上,他早就在会堂坐着等人,只见他睁着铜铃大眼,威严睃巡扫视,手拿名册点到,凡迟到、缺席者,次日即白纸黑字张贴示众。开起会来,干咳几分钟,不留半点情面,有话直说、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散会"。如此个把钟头的短会,大家乐了,开会自此无人不到。

在知识分子麇集的卫生院,麻袋装钻里,个个想出头。但被他管治得服服贴贴,两派斗争,也揠旗息鼓。当然,也有人不服,挑战他的权威。确如后来大字报指责的那样,罗坊卫生院"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1971年秋,有天晚上,不知是谁,用美术字体,在黑板上粉笔写上 : "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古藤结了瓜,如今250做院长,全靠做雇工穷到家"。舒主任轰开围观者,面对人身攻击,他连看都不看一下内容(也不识字),用抹布一擦了之。

红山公社(仰山公社)正式合并于东方红公社(罗坊公社)后,仰山卫生院成为分院,除人员稍有调动,无任何业务往来。1972年,仰山与罗坊又分开。但兰田大队划去仰山公社管辖,路边大队划拨罗坊公社,折腾不久,又各自归属。1973年8月,罗坊公社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水头生产队队长罗贤兴与舒相会,私交甚密的俩人高兴地握手言欢,谈笑风生。颇有前瞻性的舒趁机提出,征用该队30亩旱地,做新院址,并诉苦说街上院址狭窄,很多新添医疗设备放不下,住院部等地局促。罗队长闻言,满口应承答应。不久,经公社大队领导调节办成动工。

同年6月底,当新院快竣工时,突接县卫生局通知,任命彭济庭为罗坊卫生院革委主任,免去舒信保的原职,调往仰山卫生院做饮事员工作,从而结束了罗坊卫生院成立以来,外行领导干内行的窘境。

彭济庭做医院革委主任期间,是罗坊卫生院医务人数最多的岁月。

斯时,赤脚医生在罗坊公社兴起。他(她)们是:王兆祥、杨大珍、王焕友、熊衍淼、罗贤伟、邓廷南、罗时英、邓廷礼、邹家坤、罗会员、刘为平、罗来贞、罗贤昆、甘朝桂等。业务上由罗坊卫生院负责培训,赤脚医生们,户口不动,无编,挣工分,半农半医,极大地方便了社员们的就医,小病基本不出村。同时,毕业于省医学院的熊员一、李朝星亦分别调来,县局均任命为业务院长,原业务院长都被免职。

约二年后,彭济庭去职,革委会取消,实行院长负责制。熊员一任院长。李朝星副院长调会埠工作后,毕业于宜春医专的邓本清任业务院长。1987年初,熊员一上调县卫生局医校,邓本清任院长,毕业于宜春医专的彭学新任业务院长。邓本清调出后,彭学新任院长,周志勇、邓金正任副院长。

在罗坊卫生院工作过的人有(排名不分先后) : 孟景林、帅鸿、罗木三、余公英、彭济庭、席竹森、宋孝显、温必恭、彭惠贤、闵望秀、廖延袖、钱素渲、袁敦华、涂发魁、杨芳华、舒雨祥、邓金正、刘世星、韩垂志、王兆祥、邓立早、洪桂花、舒信保、邓立贤、周绪康、罗来达、章家威、闵秀英、翟业敏、柯遐龄、温必其、赵家根、张丽英、夏绪全、廖友华、宋功模、邹宜水、宋水英、游立华、杨巧强、周求栋、廖作莲、周裕建、邓本清、王志菊、彭学新、乐小红、周志勇、熊员一、李朝星、李小理、涂善刚、廖妈里、涂玲、薜新慧、黄绪蓉、刘高仁妻、温建平、何剑锋、帅圣生、帅圣瑞、帅圣妹、甘登明、阴头、严小雪、丁小芳、仲仁华、潘小慧等等,因时间久远、记忆有误,鸿名如有遗漏,请予谅解。

偏居一隅、木质结构、狭窄、潮湿的租赁之屋,已成为老职工们的记忆。如今气派的医务大楼矗立,防疫住院部设备新颖,科室齐全,环境优美,已非昔日可比。在防疫、接种、核酸检测、防冠状病毒的工作中,作出巨大贡献。正如唐诗人李商隐名句所言:“桐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我坚信,在新一届院长班子的领导下,罗市卫生院各项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绩,迎来更大发展。


       吴庆根/文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