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奉新这两张相隔48年的照片,差距竟然如此大……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奉新新闻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奉新这两张相隔48年的照片,差距竟然如此大……

转载 周芸2022/07/05 09:12:5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信息网 190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那年,我高中毕业……

1973年2月奉新上富公社(现上富镇)扩大高中班,按有关规定,罗坊公社以上读高中的学生到上富续读,会埠公社以下的学生到县城续读。于是,我结束了在罗坊中学读书的日子,来到上富续读高中,分在高一(3)班


上富位于奉新县城西部,东毗罗市镇、西邻甘坊镇、石溪办事处,南连宜丰县、高安市,北接澡溪乡和仰山乡,是山区几个乡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又相对集中的一个镇,也是山区群众县城来回的中转站。上富镇历史悠久,早在西晋二年就有先祖在此开埠,其文化底蕴的厚重,盛唐诗人刘慎虚曾久居上富呤诗泼墨,写下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的千古诗章。由于有着天时地利的区域环境,上富镇经济发达,市域繁荣,“小南京”之称久有盛名。


上富中学地处一家大型造纸厂边上,校内较好的环境在当时全县也是名列前茅的。篮球场,运动场,台球桌,单、双杠等运动设施一一俱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十几间教室一排相连,教室前一口池塘草绿水清,常有鱼儿跃起,青蛙鼓鸣,特别是池塘边的那棵老樟树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为校园凭添了几分秀色,更是同学们暑热天气乘凉的好地方。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公社,因各地教学水平的不一,故学习成绩也相对不平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对同学的了解,我发现自己除了语文好一些,其它的功课与大部分同学比较有一定的差距。随之而来学习上的压力让我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应酬,抄同学的作业几乎成了常态。


读高中时我觉察到吃国家粮与吃农村粮,家长有工作与家长务农的同学在穿着上,消费上、行为语言上、相互接触中都相继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些家庭条件较好同学在心态上隐约的存在一些优越感、层次感,甚至有些小派别。


这些现状,在同学的接触中有明显的对比。条件好的同学脚下穿着雪白的“回力”田径鞋,甚至是皮鞋,上身穿的是中山装,运动服,毛线衣,天冷时还有自织的围巾围着脖子,女同学流行长辫,尾端用小手帕扎一个蝴蝶结,突显青春朝气。而条件差的同学脚下穿的多般是解放鞋和布鞋,一身穿着多般是粗布裁剪的衣服,冬天头上戴着“雷锋帽”,手上戴的是劳动时用的白沙手套,甚至一些冬天的护肤品,条件好的同学用的是“百雀羚”、“雪花膏”,而条件差的同学用的却是“哈蜊油”……


让我最难忘的是那次因同学打饭遭食堂员工殴打事件后的“发酵”效应。那时,文化大革命运动硝烟还未散尽,北京市某中学学生黄帅“反潮流”的一封信波及全国教育战线。于是,火借风势,同学们针对学校的管理问题,老师的教学问题,同学打饭被殴打的问题等,用大字报、黑板报的形式“揭露”出来,要求老师或校方回答提出的质疑,有的班甚至要以罢课的“行动”来取得“胜利”。一段时间老师几乎无法上课,同学们基本上放任自由,学校的管理一度陷于瘫痪。最后,学校作出处理结果,食堂员工向被打的同学赔礼道歉,校方负责全部医药费,“打饭”风波才得以平息。


那场“打饭”风波过后,老师们上课都更加慎重,与本场课无关的政治内容多般不会去涉及。彭嗣胜是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他上课由浅入深,循循渐进,听他讲解同学徐先浪的作文“七律”中“瘰疠除尽容更美”的这一句,就像听故事一样,耐人寻味;教英语的孙老师身材高大魁梧,上课风气幽默,他对有英语天赋的聂正同学特别感兴趣,讲课时忍不住用英语与其“对话”几句,让课堂充满轻松活跃的气氛;化学老师张和胜是个“老烟枪”,他上课嗓门高,有一堂课做化学实验,他说到化学反应就像“臭皮蛋的味道”时,引同学轰堂大笑。日后,同学们碰到不好吃的东西,常用这句话来逗乐……当时的上富中学有很强的师资力量,老师也具备了很好的教学水平,可惜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在那个不重视教育,老师被称为“臭老九”,老师没有尊严,学生没有追求的时代,浑浑噩噩,几乎是虚度了一段宝贵的青春年华……

 

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我和徐先浪、金昌龙、余国富等几位罗坊籍的同学漫步来到上富大桥乘凉,我记得我们当时都买了一个油饼倚着桥的栏杆边吃边聊,聊学校近期发生的一些事,聊同学之间的友谊,聊社会动乱的局面,聊毕业后的打算,可谁也无法预测自己今后的命运如何,路该怎样走,前途一片迷茫。真可谓:“问君你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74年6月,我们这批50后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高中毕业了。这两年半的高中经历,尽管因时局动乱没有学到很多知识,但往事让我记忆犹新,刻骨铭心。(那时,谁也没有料到公平竞争的高考制度能在1977年得到恢复。)毕业后同学们也就意味着再也没有了机会重新走进校门学习,而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走向社会,自谋职业,做工务农。从此,命运自己掌握,人生扬帆启航……



毕业典礼的那天,班主任来了告别,平时对学生管得太严或者有些过节的老师都不曾露面,生怕又引发什么事端。同学们在集中合影后都在互赠的纪念册上留下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革命的熔炉中锻炼成长” ;“革命友谊万古长青”等等政治色彩极浓的赠言。友谊深的同学会相互拥抱,感情淡的同学握握手表达个意思,那些曾打过架、拌过嘴的同学此时也彼此谅解,怨消气散,而那些“懂事”较早有故事的同学,还真的是情浓意深,难舍难分……


岁月催人老,韶华不再回。一转眼,高中毕业过去了48年。在2014年的国庆节,由同学袁水生,邱烈生等发起的上富中学“七四”届高中毕业40年聚会,在上富中学举行。这一天,同学们相聚在母校,共同追忆同窗共读的开心快乐,畅谈毕业后的风雨兼程。当年风华正茂的靓仔、靓妹,如今都鬓发染霜,儿孙满堂。四十年的光阴在我们的身边悄悄流逝,这匆匆的步履把沧桑的脸颊描成一幅蕴藏着故土芬芳的画卷,似山花烂漫,如云彩飘然;四十年的岁月已凝成我们浪漫的情愫,这殷殷的思绪把跌宕的过往谱曲成一首绽放着山乡气息的歌谣,如小鸟和鸣,似溪流淙淙……

    


四十八年后今天,我重新拾起心情,抚摸着那张已经发黄同学毕业合影的照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瞬间,那内心早已细碎收藏的往事,情不自禁地从笔端汩汩流出,我怀揣着饱满的激情,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同学们再一次集结,在晚霞的辉映下拥抱着洒落在大地的一片澄色,携手岁月静好,一路欢歌前行……


他(她)们是:邱烈生、袁水生、龙园生、汪海燕、蔡小青、吴析含、曾繁礼、帅当强、聂正、凌敬华、温曙、吴祥河、龙维明、卫国、蔡畅平、郭忠财、谢达教、钟志伟、蓝全森、赖朝先、成金玉、余模良、黄永越、陈继恪、兰东升、邱先进、孙祥云、曾广福、钟华言、涂毅、温振木、帅宝斌、彭练生、兰玉、幸坤德、卓正根、徐先浪、金昌龙、余国富、彭裕业、吴超东、陈家胜、彭学锦、罗时义、邹家根、金洪虎、罗嗣根、邓茂芳、许少洵、王焕新、周裕会、李开淼、胡承德、赖达喜、赖朝华、温必海、李时伦、張小玲、韩垂文、罗富学、姚有笏、吴树柏、高开跃、蓝全波、黄世柏、曾广坤、张德玉、胡盛甫、甘道友、严美兰、温孝莲、闵嗣玲、闵嗣璠、闵嗣莲、兰燕、郭忠菊、陈光模、郭小娟、徐珑、周佩兰、熊祖英、许小荣、胡友爱、李淑莲、彭富兰、陶润秀、谢细妹、张月兰、王志梅、卢兰盛、李社英、熊先梅、刘汝爱、刘永凤、黄远秀、韩小名、温孝梅(大)温孝梅(小)、黄玉兰、吴菊香、郭少珍、刘大香、李木莲、邱庄梅、童泗金、彭贤爱、钟阳秀、胡承菊。


已故同学:潘冬生、赵忠明、李忠球、陈淼恪、温振南、龚忠坤、叶正兵、邓供庆、陈平恪、凌成芳、刘彦文、冯德明、吴超育、韩远庆、赖怀松、赵敏(女)


愿他们在天堂一切安好,让我们在人间永久的怀念……


毕业后有同学抓住了恢复高考的这个机会,考上大专院校,有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头潮,下海淘金,自主创业;但不少的同学也经历了上山下乡,计划生育、破产下岗、包产到户、干部分流等运动带来的阵痛。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部门,为国家和社会积极努力地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从政、从军成为领导,有的在技术领域成为专家,有的在企业领域成为骨干,有的在教育领域成为师导,有的在农村成为致富能人,有的在个体经营中成为佼者……



(因时间久远,以上同学名单恐有遗漏在页,不足之处,敬请见谅。名单排列不分先后。)




甘道友

1957年10月出生,中专文化,奉新县财政局退休干部。
1980年8月招聘为罗市镇镇政府文化干部,先后任一官半职。几十年勤奋学习,笔耕不辍,有新闻稿件、小小说、诗歌、散文、言论、杂文、故事、箴言语丝等文学作品数千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曾担任《中国企业家报》、《家庭报》、《妇女之声报》、《法制周报》、《农友报》、《美报》等三十多家报社、杂志特约记者。曾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酒啊,酒》、《尽在语中》、《活在当下》、《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近百万文字。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奉新县作家协会理事。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