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阴幼达(1260-1331),字中夫,号复春,晚号半痴翁,进城乡(今罗市镇)定兴(今属上富镇庄田村)人,系阴应梦四子、《韵府群玉》作者之一。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阴氏族谱》和2011年版《奉新阴氏宗谱》均收录有元代姚江村撰写的《元隐士幼达公墓志》。
查姚江村可知,初名姚云,字若川,改字圣瑞,号江村,瑞州府高安县人。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初授高邮尉,仕至工、刑部架阁库官。入元授承直郎,以宋故官授抚、建两路儒学提举。工词,著有《江村遗稿》。姚云不仅为阴幼达撰写过墓志铭,他早在元至大庚戌年(1310)十二月就为《韵府群玉》之出版撰写过序言,可见他与阴氏父子关系非同一般,系招宾馆和聚德楼之常客。
(2011年《奉新阴氏宗谱》书影)
正是因为有好友姚云撰写的这两篇文章,才让我们得以比较全面地了解阴幼达兄弟的生平以及编著《韵府群玉》前后之情形。《元隐士幼达公墓志》开篇云:
“公字中夫,号复春,半痴翁者,晚年之自号也。宋进士竹埜先生之子,迪功郎景华之孙,将仕郎叔文之曾孙也。母费氏,生公昆玉六人,长幼迈,次幼选,三幼迪,俱以七岁举九经神童科,授翰林秘书阁修撰正字之职。”
文章先介绍阴幼达之姓名、字号、身世、排行,三位兄长均中九经童科,供职于翰林院,时有“神童”之誉。缘此家学渊源,幼达自然不比兄长差。文章接着写其生平及事迹:
“公生宋景定庚申十一月初九日酉时,行第四,幼年颖异卓越,过目成诵,宾客目之曰:‘此子又将为神童。’比长,嗜学不辍,落笔千言,性甘恬退,义不仕元,与弟幼适、幼遇讲学于聚德楼、稽古堂及招宾馆中,稽古著述,几案卷轴盈万,父见而奇之曰:‘此子志吾志也。’遂授公凡例,搜冥探渺,乃以类系韵,以事系类,编为《韵府群玉》二十一卷,翰林滕玉霄为之序,翰林赵子昂为之品题,江西招谕使谢枋得有《聚德楼记》,国子监祭酒许衡有《招宾馆记》纪其事,一时海内名士为之词赋不可胜举,诏命刊行宇内。”
阴幼达童年时“颖异卓越,过目成诵”,宾客都认为这无疑又是一位神童坯子。可惜后因南宋末年元兵犯境,时局动荡,再未举行过此类科考而作罢。长大后,他“嗜学不辍,落笔千言”,才华卓著,但随着南宋的灭亡,又受父亲阴应梦“性甘恬退,义不仕元”的影响,他作出了与六弟幼遇著书立说之决定。
在父亲指导和帮助下,他与六弟幼遇“搜冥探渺,乃以类系韵,以事系类”,历“三十年足不底地”,编成《韵府群玉》21卷,翰林滕宾(字玉霄)为之作序,翰林赵孟頫(字子昂)为之品题,江西招谕使谢枋得(号叠山)为撰《聚德楼记》,集贤殿大学士许衡为撰《招宾馆记》,一时全国名士为之撰文题词赞美者不胜枚举;朝廷还下诏将该书刊行全国,足见影响之大。
《韵府群玉》系阴幼达、阴幼遇兄弟二人共同完成,其实兄弟二人是有明确分工的:阴幼遇负责“以事系韵,以韵摘事”编辑成书,阴幼达负责“随字注释,以补观鉴”。阴幼达于延祐甲寅(1314)秋在《韵府群玉》自序中说:
“方今文体尚古,吾党之士独不愿熏香班马与?愚故随字注释,以补观鉴,庶乎索韵而得事,考释而无疑,其亦有小补云。”
阴幼达与六弟阴幼遇用30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在当时的文学界造成了轰动效应,且名垂青史,誉传百代,足见成就一件事情之不易,倘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坐不得冷板凳,经不起热诱惑,或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必然前功尽弃,功败垂成。姚云在《元隐士幼达公墓志》中评价并补记说:
“公生为当世词宗,虽未展道于时,而传书后学。公之殁也若薪,薪虽尽而火则传矣;公之德也若风,风加于草,草则偃矣。至顺辛未十一月十一巳时捐馆舍,春秋七十有二。”
阴幼达一生最大功德便是“传书后学”,其人生就像一束柴草,燃烧了自己,照亮别人;其品德就像一阵春风,吹绿了百草,给人们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元至顺辛未(1331)十一月十一日巳时,阴幼达逝于家中,享年72岁,他们兄弟编著的《韵府群玉》迄今仍被文坛诗苑奉为珪璧。
文章最后写阴幼达配偶和子嗣情况:公“配华林胡氏尚书直孺公豫女,夫人详闲婉淑,出于天姿,奉事舅姑有徽誉,故自妇及终,庭无间言。生男子子二人,长用哲,次用明,葬公于李家山,礼也”。他娶的虽然是华林显宦、累官至刑兵吏三部尚书胡直孺公之爱女,但一生并未从政;用哲(讳燠,字用哲)、用明(讳煌,字用明,早逝)二子孝友天成,系澡下阴氏之祖。父亲逝世后,他们恭请祖父和父亲生前好友姚云先生铭其墓,此即本文之缘起。姚云乃于文末铭之曰:
“先生之生兮,禀乾坤之正气。幼而智慧兮,究天人之至理。行而笃力兮,蹈乎前圣之辙。轨义不仕元兮,坚守乎首阳。国脉赖存兮,隐居草莽。名传不朽兮,韵府书成。为后贤儒宗兮,崇祀文庙。同天地不泯兮,日月同光。安此佳城兮,为万世之流传。”
元至正二年(1342)三月十三日,元惠宗因阴应梦父子编著《韵府群玉》之功,特颁旨赐阴应梦、阴幼达、阴幼遇父子三人崇祀郡县乡贤祠,圣旨云:
“隐士阴幼达、时遇,乃宋致仕进士阴应梦之子,三神童之亲弟也。嘉尔博洽群书,出入今古,受父凡例,编著韵府二十一卷,朕览无余,虽汉儒号称藏室,唐人谓登瀛洲,不是过也。雅称左丘,作同孔孟,赐尔美谥,庸尔眷渥,敕尔父子三贤入郡县文庙,韵府书集颁行海宇,继往圣绝业,开后学祠宗,毋违新命,钦哉准此。”
元惠宗将他们父子三人比作《左传》作者左丘明、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赞扬他们“继往圣绝业,开后学祠宗”,虽有“过誉”之嫌,但足证其在当时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