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王应斗,从湖北迁居奉新,他的从官之路并不平坦…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王应斗,从湖北迁居奉新,他的从官之路并不平坦…
转载
方璜于 2025/04/28 08:06:2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远航奉新
26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王应斗(1594-1672),字天喉,号北垣,别署万松居士,祖籍湖广崇阳(今属湖北咸宁市),徙居奉新县县市乡(今属冯川镇)下坊。参加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乡试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登壬戌科文震孟榜第3甲第165名进士。同治版《奉新县志》卷8·人物1“天启二年任戌文震孟榜”进士第27页载:“王应斗,号北垣,下坊人。湖广崇阳籍。官云南道御史。”王应斗本系湖广崇阳籍,他为何徙居奉新?不得而知。同治版《奉新县志》卷9·人物2并无王应斗中举的记录,可见他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并不是在奉新,而是在原籍。同治版《奉新县志》卷9·人物2“万历十六年戊子”举人第11页载:王应虹亦系县市乡(今冯川镇)下坊人,万历十六年(1588)在奉新中举,他比王应斗中举早27年,二人同姓同辈,且同是下坊人,应是亲兄弟或堂兄弟;也许正是因为兄长中举后,王应斗才徙居奉新下坊,与兄长一同赴京会试,才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据雍正版《江西通志》卷63载:“王应斗,字天喉,崇阳人。天启壬戌进士,知鄱阳县。和易恺悌,在任五载未尝枉扑一人。时艰加赋,竞急催科,独能轻刑省耗以恤民。每于灾啚,尤加抚字。狱有屈抑,必多方昭雪之至。待士特加礼遇。任满以殊异擢御史去,士民至今思之。”雍正版《江西通志》之所以有王应斗简介,是因为他中进士后,于天启三年(1623)任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知县。他在职五年,“和易恺悌”,“未尝枉扑一人”。当时苦于朝廷加赋,道、府二级竞相对百姓加赋催科,王应斗千方百计为百姓轻刑省耗,抚恤百姓。每当有水旱灾害降临,王应斗特别注重赈灾救济。每当监狱有冤屈,王应斗定会多方为之平反昭雪。据清同治五年版《崇阳县志》载:“丁卯江闱,(王应斗)同考,首取熊维典,后为名都谏。试童子,首录贺登选,为名御史,时称知人。”天启七年(1627),王应斗出任江西省丁卯科乡试同考官,他录取的熊维典(字约生)系建昌县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兵科都给事中;在童生考试中,他录取的贺登选(号澹余),系鄱阳县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人赞王应斗有知人之明。他对待读书人特别礼遇,任满考最优异,被擢任云南道监察御史,鄱阳士庶数十年后仍怀念他,被崇祀名宦祠。崇祯元年(1628),王应斗出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初入侍班,即以诗明志:“九域正多事,三缄非此官。谁能似蝉翼,先露怯秋寒。”在御史任上,他屡屡上疏直言,有追论岛帅糜饷跋扈疏,被皇上嘉纳。为安定云南边陲,他体恤民情,嫉恶如仇,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法场上,以其子王士葵为人质,许诺三日内查明真相,为鸣冤叫屈的“奸杀犯”力争缓刑,使县令不得不刀下留人。王应斗以神探般的胆识,三天内不仅将此案的奸杀真凶查获,还将知县伙同知府私加漕粮、私营官盐和卖国通敌滔天之罪查个水落石出,并奏报皇上予以惩罚。崇祯三年(1630),封疆失守,袁崇焕蒙冤被杀,魏忠贤遗党趁机排斥异已,借封疆诬陷言官。同年八月,王应斗与御史毛羽健、毛九华同时入狱,百天后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真相大白,王应斗奉旨获释。“甲申之变”后,明朝湖广总督何腾蛟料定李自成“势必窥楚”,立即飞檄道臣“联络乡勇以待”,湖北各地的乡绅便率乡勇纷纷筑寨修堡,阻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南明桂王朱由榔起用旧臣,授王应斗冲边巡抚,加兵部侍郎衔,总督湖北山寨义旅,因道阻未赴任。满清入主中原之后,湖广巡按李敬疏荐部下为清朝效力,王应斗以年老辞,再未出仕。王应斗出狱后,回崇阳县路口下岩村后岔畈老家隐居,杜门不出,安贫乐道,治学教子,以诗文自娱。著有《晴雪轩制艺》、《湛辉阁草》、《凌沧草》、《续凌沧草》、《怡云草》、《续怡云草》等多部诗文集。康熙九年(1670),曾与汪际炱纂辑《崇阳县志》并为之作序。其文博大昌沛,其诗饶有古致。康熙十一年(1672)正月十四,王应斗因病逝世,享年79岁,葬崇阳下岩后岔畈,墓门前镌有自题楹联云:“世间不老唯山水;吾辈长留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