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援朝老英雄采访侧记
今天赴上富,东垦,会埠采访了宋仲荣,彭丛贻,邹志荣三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英雄,他们年龄最大的102岁,年龄最小的96岁。通过近距离和老英雄接触,他们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原以为会听到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会记录些气吞山河的豪言。然而没有。102岁的邹志荣老人只是反复搓着他那双关节粗大的手,说那时候"苦啊,真苦"。
英雄老了。老得连骨头都似乎缩了水,老得连皱纹里都嵌着历史的尘埃。三位老人,像三尊被风雨剥蚀的雕像。
宋仲荣从那时候"冷啊,真冷"打开了话匣子...彭丛贻老人则眯着眼睛,仿佛在搜寻七十年前某个战友的面孔,最终却只是摇摇头。宋仲荣老人比较健谈,一会儿说在战场上活捉美国佬,一会说战友们在战壕里啃馒头的趣事。
他们是否真的忘记得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呢?直到彭老突然沉默,然后毫无征兆地流下泪来。那泪水混浊,缓慢地爬过他脸上的沟壑,像一条小溪找到了古老的河床。
英雄们讲述的历史,与教科书上铅印的字句大相径庭。没有慷慨激昂的冲锋号,只有冻得发黑的脚趾;没有运筹帷幄的指挥部,没有同仇敌忾的团结,也有为半块压缩饼干反目的时刻。彭老从床底下拖出一个铁盒,里面装着几枚生锈的勋章、半截铅笔、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眼神清澈,与眼前这位眼白发黄、不时咳嗽的老人判若两人。"这是王政委给的,"他指着铅笔说,"说要我写家书,可我那会儿不识字。"
102岁的邹老,却显得最为苍老。他耳朵几乎聋了,我们不得不把问题写在纸上。看到"上甘岭"三个字时,他枯枝般的手指突然痉挛起来,在纸上抓出几道裂痕。
采访结束时,三位老人都执意要送我们到门口。他们站在夕阳里,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长到仿佛能触碰那个遥远的年代。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打捞即将沉入永恒黑暗的记忆碎片。
回程的车上,我翻开笔记本,发现记下的全是些零碎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某个冬夜特别亮的星星,一个总爱吹口琴的卫生员,后方送来的一批特别甜的苹果……这些才是他们记忆深处最鲜活的部分。
英雄老了,老到连仇恨都忘了,却还记得某个早晨的阳光,和某个战友的笑容。这或许就是战争最残酷的真相——它把普通人变成英雄,又把英雄变回普通人。而历史,终将归于尘土与寂静。
102岁、96岁、96岁,这些数字在纸上多么轻巧,却承载着何等沉重的记忆。我们来了,听了,记了,走了。而老人们继续坐在他们的房间里,守着那些只有他们才看得见的灵魂。
曾冯发 供稿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