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杏林春秋说罗市
罗坊集镇,是奉新县的重要商埠之一,民国时期前辖仰山乡。此处,盛产烤烟、土纸、竹麻,明笋等等农林产品,是方圆几十里的集散地,如闻名全国的罗坊烤烟"牡丹牌"、"太极牌",在民国行政院曾注册商标。
当年,全国各地巨商富贾、贩夫走卒,原料客户、销售大户,及竹木山民云集罗坊镇进行商品交易。街道从西边的严家头到东边的下街底,长约三里。据传,昔年有商号近百家,居民数千之多。可是在繁华熙攘的背后,医药领域却是"战国"争雄,纷乱四起,游医药贩,一统天下。
直到清末民初,才有罗坊街文林笫的严绍修、严饬生父子(严俊美父及祖),徐家巷的徐德安(徐辉高祖父),打出医识标旗,开号坐诊并巡医。仰山白果树下人张代发在仰山老桥边(今去西源处)开办诊所行医。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8年(1939)3月,日本鬼子侵占奉新城,不时下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们都躲灾避祸,医师们也一样逃遁。罗坊、仰山又陷入无医状态。
樟树人楊啟贵、楊啟春兄弟经区公所延搅,来到罗坊街大井头开办诊所,并下乡去各地巡医,百姓们才有病可医。他们同人们一样"敌进我退"躲灾避凶,但罗坊人医疗倒也相安自在了几年。
解放后,罗坊医务的事,因楊姓兄弟,受族弟楊啟明(曾任上富供销社业务经理)盛邀,迁往上富执业,罗坊的医疗又陷入困境,重现庸医药贩猖獗之态。
1951年,本县干洲中年人王良益,在罗坊街口刘学伟家对面的老区公所(即旧邮电所内)兴办诊所,他所长、医生、护士一肩挑,规模甚小,不能满足群众的病患所需;比如妇科、接生,他就束手无策。
面对困扰罗坊百姓的医疗问题,区政府领导心急如焚,他们关心群众健康水平,非常重视医疗事业,于1955年正月18日,成立罗坊区联合卫生诊所(在王良益原址)。所长兼医师帅鸿。医师罗文烈、罗时发、袁敦华、王良益,药剂张蔼华,学徒涂发魁。竹溪诊所;负责人兼医师罗木三。医师为袁景能、韩林辉、刘玉书、宋东昌,接生人为刘宝珍,药剂楊芳华。
芭源沴所:负责人兼医师罗振声,医师唐云桂,药剂郭家士,接生员罗时爱。
店前诊所:负责人兼医师舒雨祥(仰山大源人)医师刘世显,药剂刘从烈,药剂学徒邓金正,接生员徐隆菊。
仰山诊所:负责人兼医师舒锦,医师胡明宽、韩垂志、蓝铨文,药剂杨清平,接生员楊大爱,不久换成周裕珍(樊明芳先生母亲)。
尖坳诊所:医师兼负责人石方来,医师邱价屏,药剂廖绵叨,接生员张梅显。
塅上诊所:负责人兼医师邹正远,医师李衍球、胡明宽(兼药剂),接生员李光秀。
库前诊所:负责人兼医师王兆祥,医助赖道业、刘大香、李映安。
路边诊所:负责人兼医师赵家根,医助陈三省、赖达英。
罗坊联合卫生诊所,财务由区政府会计兼。仰山诊所财务,由仰山乡会计兼。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罗坊联合卫生诊所改称罗坊公社卫生院,院长由县卫生局任命。因成立后的卫生院,人员众多,医疗设备放不下,遂买下并搬迁至罗坊街大井头余建柳屋内。医务及人事、财务,由块块改成条条,人事及编制由奉新县卫生局管理。
任命的院长有孟景林(四野某部连指导员),业务院长帅鸿、余公英(原冯川医院院长)会计席竹森(高安人)。以及调来(原医务人员除外)医师余筱轩、涂嘉谟、邓生梓;后有周绪康、闵秀英,蒋金娣、钱素瑄,闵珍秀、廖绵爱、徐绪莲(出纳)。化验员洪桂花、邓立贤。接生员廖延袖,闵望秀(久根师母)等。科室也开始分类,罗坊公社卫生院人员充足,医术是同级的佼佼者。
仰山诊所,改为仰山公社卫生院,除原班人马外,调入会计熊传东,护理员彭英远、彭嗣兰。自此,仰山医务工作,与罗坊分开。1968年8月一1972年元月,仰山(红山)公社,与罗坊(东方红)公社合并。趁此契机,韩垂志(罗坊北岭来毛人)、赵家根(罗坊兰田珠波人)调回罗坊,舒雨祥(仰山大源人)调回仰山。
1961年10月中旬,余公英他调,温必恭、彭济庭接任罗坊卫生院副院长。1965年10月,是个不寻常的时间,县局调来毕业于九江医专的高材生柯遐龄、毕业于宜春医专的高材生翟业敏至罗坊公社卫生院,引起轰动效应!学历之高大专,前所未有,重要的是西医专业,这在以中医为主的诊疗业务范畴来说,是个质的变化。恰逢当时流行性脑膜炎传染,罗坊公社卫生院广大医务人员,在业务院长的指导下,开展中、西医结合的靶向治疗此病,青霉素药效显著、大显神威,很快抑止了此病的流行。为此,《江西日报》派来记者釆访和深入调查了解,写出通讯报道文章《病毒肆虐有利剑》刊登在报上。对罗坊卫生院医务工作者们,进行了医术、事迹报道;位列前矛的佳绩,江西省卫生厅和宜春地区卫生局,均发文进行了表彰,这也许是罗坊公社卫生院最高光的时刻。
同年12月初,奉新县卫生局派来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正连级(中尉)转业人员、宋埠公社牌楼人宋孝显任罗坊卫生院院长。宋院长工作热忱,事业心强,为人厚道。
1966年5月16日,中央下发5.16通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倒楣的宋院长才上任半年,即首当其冲被打成走资派,并抖落出他当志愿军前是国民党军起义士兵的历史。约个把月后,业务院长们也被相继打倒。罗坊卫生院群龙无首达三年之久,由公社代管。
1969年元月20日,罗坊公社党委决定,任命雇农出身的炊事员舒信保为罗坊卫生院革命委员会主任;负责卫生院全面工作。舒信保未进过学堂门(稍微识字),虽做了医院一把手,可他仍兼炊事员一职,每到星期二、五学习日的晚上,他早就在会堂坐着等人,手拿名册点到,凡迟到缺席者,次日即白纸黑字张贴示众。开起会来,干咳几声,表达能力甚差的他,有话直说,该唸的唸了,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散会"!如此个把钟头的短会,大家乐了,开会自此无人不到。
在知识分子麇集的卫生院,麻袋装钻里,个个想出头;但被他管治的服服贴贴。1972年,仰山与罗坊又分开。
1973年10月,罗坊公社召开三级干部大会,田背大队水头生产队队长罗贤兴,与舒相会,私交甚密的俩人高兴地握手言欢,谈笑风生。虽没啥文化,但颇有前瞻性的舒趁机提出,征用该队40亩旱地,用于做新院址,并诉苦说街上院内狭窄,很多新添医疗设备放不下,住院部等地局促。罗队长闻言,满口应承答应。
不久,经公社,大队领导协调办成。同年12月底,当新院快峻工时,突接县卫生局通知,任命彭济庭为罗坊公社卫生院革委主任,免去舒信保的原职,调其往仰山卫生院做炊事员工作(接替罗坊中街人熊振吉);从而结束了罗坊公社卫生院成立以来,外行领导内行的窘境。
彭济庭做医院革委主任期间,是罗坊公社卫生院医务人数最多的岁月。那时,赤脚医生在罗坊公社兴起。他(她)们是:王兆祥、谌忠莲、杨大珍、王焕友、熊衍淼、罗贤伟、邓廷南、罗时英、邓廷礼、邹家坤、罗会员、刘为平、罗来贞、罗贤昆、甘朝桂等。业务上由罗坊公社卫生院负责培训,赤脚医生们,户口不动,无编,挣工分,半农半医,极大地方便了社员们的就医,小病基本不出村。同时,毕业于省医学院、上富中心医院工作的李朝星,熊员一分别调来,县局任命李为业务院长,原业务院长都被免职。
约二年后,彭济庭去职,革委会取消,实行院长负责制。熊员一曾在兰田大队诊所任过负责人,与罗会员、邹家坤同事,一年后,由赵家根医师接任,熊返回罗坊医院,初任副院长,半年后任院长。这时,李朝星副院长(未在熊任内)调会埠卫生院工作,毕业于宜春医专的邓本清任业务院长。
1987年初,熊员一上调县卫生局医校。邓本清任院长,毕业于宜春医专的彭学新任业务院长;邓本清调出后,彭学新任院长,周志勇,邓金正任副院长。在罗市镇(1983年改名)卫生院工作过的人有(排名不分先后) : 孟景林、帅鸿、罗木三、余公英、彭济庭、席竹森、宋孝显、温必恭、彭惠贤、闵望秀、廖延铀、钱素瑄、袁敦华、涂发魁、楊芳华、舒雨祥、邓金正、刘世星、韩垂志、王兆祥、邓立早、洪桂花、舒信保、邓立贤、周绪康、罗来达、章家威、闵秀英、翟业敏、柯遐龄、温必其,赵家根、张丽英、夏绪全、周求栋、廖友华、宋功模、邹宜水、宋水英、游立华、楊巧强、廖作莲、周裕建、邓本清、王志菊、彭学新、钟太平、乐小红、周志勇、熊员一、李朝星、李小理、涂善刚,廖妈里、涂玲、薜新慧、黄绪蓉、刘高仁妻、唐友平、温建平、何剑锋、帅圣生、帅圣瑞、帅圣妹、甘登明、夏峥嵘、阴头、严小雪、丁小芳、仲仁华、潘小慧等等,因时间久远、记忆有误,鸿名如有遗漏、请予谅解。偏居一隅、木质结构、狭窄、潮湿的租赁之屋,己成为老职工们的记忆。如今气派的医务大楼矗立,防疫,住院部新颖,科室齐全,环境优美,己非昔日可比。
"桐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坚信,新一届班子成员在院长的领导下,罗市卫生院各项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绩、迎来更大的发展。
*鸣谢:此拙作成文过程中,蒙原罗坊医院医师王兆祥先生提供详细资料,在此深表示感谢!
吴庆根/文
作者简介
吴庆根,男,1957年10月生,奉新县供销社退休人员,爱好文学。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