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五里亭,奉新前往南昌的第一个驿站,原来是他捐建的...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五里亭,奉新前往南昌的第一个驿站,原来是他捐建的...

转载 方璜2025/06/16 08:53:4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远航奉新 8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桃树铺五里亭考述

樊明芳

从奉新县城出发,沿驿道向东走五里,便是奉新县前往南昌府的第一个驿站,因该地多桃树,故名桃树铺。桃树铺聚居着两大家族,东面是感古邓氏,西面是桃树萧氏。桃树铺驿站旁有一个五里亭,该亭系木质结构,是一个供过往商旅纳凉歇脚的场所。

(豆包AI生成桃树铺五里亭)

道光四年(1824)五月仲夏,江苏吴江人徐培授奉新知县,他从南昌府出发,经西山到奉新县上任,那一天骄阳似火,炎热难当。当他带着行李,骑马来到桃树铺五里亭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见前面古松旁有一个凉亭,连忙下马到亭中稍事休息。不一会儿,南风阵阵次过,顿令人神清气爽。徐知县感叹说:“驿道上有这样一个亭子真好,它能给往来商旅带来多少方便啊!”

徐知县又问桃树铺的人此地到县衙还有多远,桃树铺人告诉他说:“从这里到县衙还有五里。”徐知县感慨地说:“这亭取名叫五里亭,距离县衙又刚好五里,是不是有古时章亥计步、司南计里的用意呢?”徐知县感慨系之,于是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五里亭记》,记文开篇说:

“甲申夏五,余赴任新吴,道经五里亭,热甚,姑就憩焉。不片刻,觉薰风拂拂,神志皆清,喟然叹曰:‘美哉!亭乎驿路之中有亭若此,往来行人实利赖之。’因问此亭去署几里,答曰五里。然则是亭以五里名也,其譬诸章亥推步、司南记里之意乎?余因之有感矣。

徐知县在《五里亭记》中起笔便交待了撰写本文之缘由,然后根据其本人经历,从“古来之建亭者”之目的来展开议论:

古来之建亭者多如涵虚灵境,大都为游观计,曷若斯亭之有益于苍生也?假令际此村墟隔绝之场不有斯亭,则风雨骤至,估客何依?不有斯亭,则烈日如焚,何由解暍?是亭之建也,诚为得宜,以视昔人仅为游观计者,奚啻径庭。第不识建斯亭者为谁?询之左右,皆曰不知,相传为邓姓所建而已。

自古以来,大凡兴建的亭台楼台楼阁,多如水映天空的风景名胜,都是出于为游览景区增色之目的,哪里比得上这个五里亭能给过往商旅带来如此实实在在的好处呢?如果在此前后远离村镇之地没有这个亭子,突遇狂风暴雨或烈日如焚,过往商旅如何能够避风雨或躲烈日?可见在此兴建此亭是十分必要的,这比在景区兴建亭子作用不知要大多少倍!徐知县于是很想知道建亭者姓名,但除了知道是建亭者姓邓外,其余信息并不知道。于是他在文中议论说:

“噫嘻!建斯亭者竟不署名,殆亦有为善不欲人知之心欤?虽然彼为善固不欲人知,余见人为善,卒不忍听其湮没无知急思知其人,则不可得也,无已,姑俟诸异日。意抵任后又值公务旁午,此事竟不暇访及。

作者认为,建亭者不署名,大概是有“为善不欲人知”之意,但作者却是一个“见人为善卒不忍听其湮没无知”的人,他是奉新知县,他要弘扬这种善举,于是他“急思知其人”,但欲速不达,越急越无法达成目的。他正式上任后,因“公务旁午”,此事只得暂时放下。与其说是放下,其实是机缘未到而已。他在文中接着说:

“一日课冯川书院,得邓子春锦卷,殊觉虑周藻密,亟拔之以冠。多士谒见时,知春锦已于辛巳科试同乃叔之衡为前任邹明府所赏识,诗赋文词试辄冠军,郡县夺前茅者再,余于是益私幸衡鉴之未谬也。既而叩厥里居,答曰:世居桃树铺新居平广塘,去五里亭不远’余闻五里亭之名,遂急问建五里亭之人,乃知建五里亭者,即春锦新居始祖大器公,为原任平远县知县讳云龙长子、原任麻阳县训导讳希禹胞兄也。余乃恍然于建亭不署名之故矣。”

道光四年(1824)的一天,作者到冯川书院主持童生岁考,发现了邓春锦答卷“虑周藻密”,便将其拔为第一名。士子们谒见知县时,徐知县才知道邓春锦早于道光元年(1821)参加辛巳科岁考时,与其叔父邓之衡已被前任知县邹山立赏识,诗赋文词名列第一,夺府县岁考前茅者两次,作者于是私下里幸运自己“衡鉴之未谬”,与前任“英雄所见略同”也。

当徐知县问及邓春锦乡籍时,方知其“世居桃树铺新居平广塘,去五里亭不远”。当徐知县再次听到“五里亭”之名时,遂再次勾起他对耿耿于怀的未解之谜的关注,才知道建亭者系邓春锦新居平广塘之始祖邓大器,他本系原任潮州府平远知县邓云龙之长子、黄州府麻城训导邓希禹之胞兄。据1996年《感古邓氏家谱》上册·第七篇传赞第146页收入邓显麒《平广塘基祖继衢公传》云:

“公讳大器,字继衢,号开平,东汉高密侯之裔希辰公九世孙也。幼岐嶷,喜读书,谦恭浑朴,有古先儒风。公故缙绅子弟,尊人古衢公由司训知平远县事,三弟朗斋公任麻城训导,一时称为望族,而公恂恂自下,毫无矜己傲人气,知其得力于诗书者深也。居尝苦基址狭隘,欲谋迁徙而又凛古者无出乡之义,爰于桃树铺之西偏四里许名平广塘者筑室而居焉。生平好施与,时推所有以周贫乏,遇人有窘迫事,辄倾囊以助,他如掩骼埋骨诸善举尤不可胜数。课儿辈有方,虽终身无诟詈之色,而无不循循于规矩者。

由此可见,邓大器性好施与,乐于助人,诸如“掩骼埋骨诸善举,尤不可胜数”,他做了许多为善不留名的善行义举,其中就包括捐资兴建五里亭,给路人带来方便。他不仅是平广塘的开基者,更是一位教子有方、待人和蔼、循规蹈矩、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徐知县在文末评价说:

“盖缙绅之族其识高,其理明,其为善自不欲人知。夫以不欲人知之雅,竟使余今日备知其原委,余诚何幸!且不独余知之,而天若早已知之矣。不然何以大器徙居未十传,而子孙振振绳绳已近二百烟,屡称为南乡一望族,而且书香永绍,代有闻人,夫乃叹天之报施善人不爽也。余因是乐为之记,并乐将建斯亭者之芳名载入邑乘,以为后之好善者劝。

作者盛赞邓大器“为善自不欲人知”的高尚品德,虽为善不留名,但“天若早已知之”,强调“行善积德,天必报之”的因果法则,最终交待自己撰文扬善尚义之宗旨,表示要将邓大器之芳名载入邑乘,于是他于道光四年(1824)季秋月撰就此文,署名为“权知奉新县事、按察使司知事吴江徐培撰”。

十分遗憾的是:同治版《奉新县志》亦有挂一漏万之嫌,全志不但未收入此文,甚至连徐培任奉新知县的史实也遗漏了,更无五里亭、邓大器之名。本人心系文史,自当有查漏补缺、补正校讹之义务,此即本人特撰此文之宗旨也。

欲获取樊先生著作
请联系:13870547288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