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现在才知道,奉新有个胡十万...
转载
徐璐于 2023/05/05 08:41: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90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土地爷指点迷津
胡十万一夜暴富
奉新会埠镇西庄村的招宾,除了有一座建于明万历二十八(1600)年的四柱“济美”石牌楼让世人注目外,还有一位财主“胡十万”的许多故事在民间传说。
传胡十万(原名胡坎锋)是土生土长的招宾人。有一年过端节的时候,年轻的他沿着“鸡公山”的田垅去放鸭,不料途中下起瓢泼大雨,他急忙躲进不远处的一块鸡公石下面的空隙处。这块鸡公石平整如镜,石面大的可放下两床晒垫。就在这时,他听到石头上面有人说:“下这么大的雨,晒了5千零50两银子,我一个人怎么收得赢”。胡十万感到怪异,冒着大雨爬上鸡公石,仔细一瞧,原来是土地神在此收银子,他忙上前施礼。说:“土地神,你哪来这么多银子?让我来帮你收拾收拾。”土地神却说:“我是土地爷爷看银子,都是乞丐李缺嘴的。”胡十万一听,心想,一个嘴唇有缺陷的乞丐怎么会有这么多银子?土地神看到他疑惑的样子,忙告诉他说:“这是李缺嘴前世的钱,放在我这里看管。他前世挣钱挣过了头,阎王认为不公平,让他投胎变成缺了嘴唇的乞丐去讨饭,尝尝没钱活命难过的滋味。”胡十万是个有心计的人,这时候他惦记的是晒在鸡公石上的5千零50两银子。他接着问土地神这李缺嘴现在何处呀?土地神笑笑了说:“他远在南京讨饭,斜挎绣有一个元宝标记的布袋,每天沿街讨乞,有了上顿没下顿,却不知自己头世腰缠万贯,富得如油。”胡十万心有神会,帮土地神把银子收好,转身赶鸭子回家。第二天,胡十万卖掉了鸭子,凑足了盘缠,匆匆上路,通过半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南京。可这偌大的南京找一个李缺嘴如同大海捞针。他脑子一转,想到乞丐应该在热闹的地方才能讨乞生存,南京城哪里最热闹呢?一打听,方知“夫子庙”是南京最热闹的地方,于是他赶到了夫子庙。果不其然,这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故有“六朝金粉”之说的夫子庙之地,一派繁华,这里的乞丐确实不少。胡十万在夫子庙找李缺嘴两天两夜,也不见踪影,已感到身心疲惫。不料第三天上午在川流的人群中,他碰到了斜挎绣有“元宝”标志布袋,嘴唇缺了一块的李缺嘴。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胡十万兴奋之极,一搭手便把李缺嘴拖进路边小吃店,要请他吃饭。李缺嘴感到莫名其妙,与胡十万素不相识,为何如此慷慨请他吃饭,让他一时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缺嘴受宠若惊,讨饭半辈子从未有过这样奢华的口福享受,心里直犯嘀咕。这时,胡十万开口向李缺嘴借钱。李缺嘴一听,顿时哈哈大笑,说胡十万脑子进水了,向一个乞丐借钱简直是天下奇闻,你怎么不去和尚庵里找老婆?胡十万却不以为然,忙解释道:“你有的是钱,是前世挣的钱,我只借50两就行。”李缺嘴看着眼前这个说话没有谱的人,哭笑不得。心想,反正身无半文,你想借50两银子,就写张字据给你,也算没有白吃一顿饭,了却一个人情。李缺嘴叫店小二拿来笔墨和纸,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上:“借给胡十万银子五十两。”并落款自己的绰号:“李缺嘴。”胡十万接过字据,付了饭钱,又递给李缺嘴五分碎银,转身扬长而去。站在店门口的李缺嘴,手里拿着碎银,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一脸茫然…… 又是半年步履匆匆,胡十万回到招宾。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来到鸡公石上,找到正在晒银子土地神。他递上借钱的字据,土地神一看,字据上写着:“借给胡十万五千两银子”。并有李缺嘴的亲笔落款。土地神其实心中有数,这批银子到了归主的时候,便毫不迟疑地说:“只剩下50两银子我也懒得晒了,干脆全部拿走。”说完,一眨眼的工夫,土地神就不见了。胡十万似乎是信手拈来就得到这批银子,他装进准备好的箩框,一担一担地挑回家中。此刻,我想到“土地公公看银子一一都是人家的”这一句歇后语,也许出自于这个神话故事。原来,胡十万回家后在字据上“五十两”的“十”字上加了一撇,便变成了借给他“五千两”。李缺嘴远在南京怎样也想不到自己前世挣的5千零50两银子被他以借为由却一“锅”端了。据说,胡十万用这些银子盖了一百二十间纸坊,做起纸业生意。从此兴旺发达,成为奉新县那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富人。这个民间传说在招宾已传久远,这无疑是对胡十万这个富人的神化。传说终究是传说,多少有些虚构在其中,甚至本身就不存在。我们现在来看他获得银子的手段有“诈骗”之嫌,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可以洞见他经商的能力,聪明的头脑和智慧,以及敢于去拼博、去冒险的精神。笔者把这个民间传说整理记录下来,除了故事本身有一定的趣味性外,另在社会层面也寓意着一些道理:天上真的不会掉馅饼,挣钱靠的是走正道和努力。若想神仙来帮你,要么美梦一场,要么在作者笔下的神话故事里。
(胡十万的故事传说之一,朋友任克森讲述。)
下篇故事预告:四十八口棺材下葬,胡十万墓扑朔迷离。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