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硝烟未散!那一年,发生在罗坊潭头山的一场战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潦河文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硝烟未散!那一年,发生在罗坊潭头山的一场战斗...

转载 徐璐2023/08/15 08:47: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奉新远航信息 676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84年前,罗坊的潭头山

曾发生过一场战斗

甘道友
位于罗坊潦河下流岸边的潭头山,每当夕阳西下,河面波光粼粼,潭头山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山水相连,形成“潭头夕照”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罗坊历史上的“八景”之一。潭头山不仅是罗坊地标性的山峰,更是一座英雄的山。84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中国军队与日军的一场厮杀。
位于罗坊潦水岸边的潭头山

前些年,为搜集罗坊一些历史过往,我曾采访过1927年出生的刘衍庆(已故)老人。他土生土长在罗坊,尽管年已高寿,但眼不花,耳不聋,囗语清晰,记忆力强。当我问及潭头山是否打过仗时,他告诉我,他十多岁的时候,大约在1939年的中秋前后,有一个连的中国军队路过罗坊并在罗家祠堂扎营,不料走漏风声,在傍晚遭受日军三面包围的进攻。中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迅速沿罗坊老街直下至潭头山对面的城隍庙,借助庙宇防御抵挡日军的火力,中国军队边打边撤到潦河北面岸边。那时没有桥梁,军人冒着枪林弹雨涉浅滩过河登上南岸,又火速占领潭头山上的制高点,全连集中火力封锁河面,有军人在过河中壮烈牺牲。

罗坊“罗家祠堂”旧址

这一仗打了几个时辰。罗坊街上的民众闭门关窗,只听见枪声大作,子弹不时地“嗖”过屋顶,一道道火光从窗户缝隙中掠过,整条街道硝烟弥漫,呐喊声声,空气中充满着火药味,让人够呛,民众心里惊恐万分。由于中国军队反应迅速,突破了包围圈,又占据潭头山的有力地形,控制了河面,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阻击日军的多次进攻,日军最终没有登上南岸,丢下数十具尸体,以惨败告终。中国军队趁着夜色消失在河南的群山之中……
新建的罗坊河南大桥

罗坊的潭头山我非常熟悉,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不知多少次上山砍过柴火,山上尚存短距离战壕和单人掩体以及成堆的乱石块。我曾捡到过少量的子弹壳,也有年青人在河里洗澡时捡到过日军的手雷和生锈的刺刀,可见当年这场战斗也非常的激烈。记得还是在七十年代,我曾与罗坊大队的严抗美、罗来美等人划一只木船,在潭头山脚那个深潭丢下一个雷管炸药包,顿时河面浮起几十条鲤鱼。那时年青天不怕、地不怕,凭着水性好,耐力强,懵懵懂懂地潜入潭底找鱼。有印象河底的水冰凉刺骨,岩石嶙峋,若体力不济或腿一抽筋那必定断送小命。现在回想起来不但后怕,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了。

笔者为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斗的经过,先后查阅了《江西抗日战争史》、《奉新抗战史》等有关资料。在《奉新抗战史》67页上查到一些文字记载:一,“1939年9月17日,日军第106师团攻占会埠之后,依原计划兵分两路,一路以第145联队翻过华林山脉,与进攻大禾(获)岭的日军及佐枝支队夹击高安地区的中国守军;另一路以第111旅团沿南潦河进犯罗坊、冶城,直指上富。” 二,“21日,日军第106师团司令部设于罗坊。” 三,“日军占领上富后,即以第101师团佐枝支队在上富、冶城、罗坊一带实行防御作战;第106师团则分西、北两路进攻中国守军。” 从这些文字记载的时间点上来看,与当年罗坊1939年中秋节(9月27日)前后潭头山发生的这场战斗接近,尽管文字上没有提到“潭头山”战斗的经过,但有日军“进犯”、“进攻”罗坊中国守军的文字记录;这就证明中国军队与日军在罗坊有过战斗,而这场战斗极有可能是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潭头山南北两岸的一场厮杀。这场战斗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只是没有详实的记载而已。罗坊上了年纪的老人口口相传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们年少时的亲身经历。

当年中国军队从这里涉滩登上南岸的潭头上迎击日军

潭头山虽不高耸,但陡峭难攀,山路虽不通达,但易守难攻;是当年兵家纷争之地,是进入罗坊的水运要塞。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罗坊伪镇公所在山顶用砖石砌筑一处哨所(又称碉堡)。哨所居高临下,远眺罗坊一条老街,俯瞰潦水绕山而过。山脚下是深不可测带着旋窝的水潭,岩石突兀,阴气逼人,一条便道直通县城,行人至此有几分惧怕,六、七十年代这里淹死人的事件常有发生。传当年在这个哨所有几个兵痞因“推牌九”误事,被红军一窝端了。据说这个哨所在前些年造林时被有关人员予以平复。笔者考虑这山上有些诡异,便放弃了实地考证。

罗坊仅存的一段老街

尽管罗坊潭头山这场战斗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在罗坊民间仍然传说着84年前中国军队与日军在这里进行战斗的许多故事。故事中的中国英雄已长眠大地,当年的亲历者也都已作古;而潭头山依旧挺立,潦水逶迤流淌。这场收留了我们对日寇憎恨对英雄泪目的战事,笔者将其形成文字,其目的让后人铭刻于心,凝固成不可忘却的记忆……我想,这记忆中将叠印着中国英雄的光影,这记忆中潭头山如一座巍峨的丰碑……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聘为《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多家报刊记者。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尽在语中》、《酒啊,酒》、《广阔天地绽芳华》专著出版。系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故事协会会员,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